计划与控制
计划的两个含义:
- 一份描述如何通过行动来达成目标的文件。
- 编制上述文件的智力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计划活动本身对 计划文件 的详细程度并无要求。计划活动的本质要求(即SMART原则)是:
- 行动与目标关联性:
即行动是支持目标的,行动的完成即意味着目标的达成。 - 行动的明确性:
即当行动执行者看到行动文件时,清楚要做什么。 - 行动的可实现性:
即行动是可以在现实世界实现的。 - 行动的时间规定:
即行动在时间序列上的相互关系 & 行动在现实世界的时间约束。 - 行动结果的可衡量性:
即行动的质量可检测,保证达到目标。
而当我们把SMART原则解释为 "可操作性,可管理性,可分配性,实际性,可追踪性" 等的时候,这个SMART就变成了"控制回路"。即它的本质不是"计划",而是"控制”了。[1]
综上,要强调并且注意的是:
- “计划"的目的是"行动",只要满足"开始行动的最低要求"就应该开始行动。如果因为"想计划的更完善"而耽搁甚至忽略了"行动",就是脱离了计划的本质目的。这种"完美计划"的想法是把 "计划" 和 "行动" 本末倒置了。
- "控制"需要把"计划文件"补充的更加详细,使文件中的"行动元素"达到可跟踪,可管理的程度。所以一旦 "计划文件" 达到 "控制回路" 的要求,它也就不再是 "计划" 了。在逻辑上,可以将其视为现实。
上述两点跟 "项目管理" 有什么联系呢?根据上述两点,我们可以发现,项目管理“需要管理”四个环境:
- 项目外界环境。
- 项目计划。
- 逻辑上的 "项目现实"(PV)。
- 物理上的 "项目现实"(AC)。
我们通过 "计划回路",来连接1和2;通过 "控制回路" 来连接3和4。通过 "整合管理",即综合 "计划回路" 和 "控制回路",来连接2和3。这样,我们就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双向回馈系统。项目经理通过这套系统反馈的信息,指导自己具体的管理行为。
-
SMART原则的各种变体(说法),其实就是用不同方式混杂了 "计划" 与 "控制" 对 "任务描述" 的要求,从而拼凑出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