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郭德纲和德云社又有新闻了,这次是因为徒弟生病,其家里人众筹看病的言行而引发。关于老郭的新闻,每次基本上还都是负面的,从穿衣品味,长相年龄,师徒关系,教子观念,同行评价等等,舆论的黑趣味总是跟他撇不清关系。
我不站队,也没有精力关注太多来龙去脉,我只想简单地说一说我和老郭的故事。
知道老郭大约是在2007年,那时我还正在读研究生,广州的夏天闷热潮湿,头顶的风扇转起来也是多余,屋里的四人都默默不语,好像谁多说几句话就会增加周身的热气。舍友打开一段视频,里面在播老郭的相声,"喝咖啡你知道加大蒜吗?"一语笑喷屋里几个人,我们几个叽叽喳喳地,房间里又热闹了起来。
就这样,郭德纲的相声成了我们宿舍的背景音,多少个闷热难耐的午后,我和宿舍一东北女孩不遗余力给两个广东小妹儿解释段子里的包袱,反倒越解释越不好笑,真是无助啊。因为当时在广东一带,北方的曲艺基本上是没有受众的,当地的舍友,甚至连春晚都没看过,更别提相声的包袱设计了。
回想那几年最无助时刻,莫过于抓耳挠腮没头绪,写不出半行论文的深夜。每逢此时,我会戴上耳机,听上几段老郭的相声,趁着笑声赶紧自我嘲讽一番,然后潇洒地合上笔记本,下定决心——想啥呢,明天接着写呀。
前段时间网上有位博士说,他论文的后记中,他特别想感谢的人是林俊杰,导师排其次,是林俊杰的歌声陪伴他度过了写作的至暗时刻,好像林俊杰还给回应了。可惜,我当时写的是感谢我男友和导师。算了,既无趣又无胆,像我这么老实的人,当时能听听老郭真的已经很幸运了。
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工作,工作忙碌加上囊中羞涩,去现场听相声还是有点奢侈的。有次男友神秘兮兮地对我说,"走,咱去德云社听一场呗!”外观略显陈旧的三里屯德云社,与周遭繁华都市风混搭在一起,倒也显得蛮有质感的,唯一遗憾的是,当天演出的是他的徒弟们,老郭并没有现身。一场演出两个小时,可我,因为正在跟进的项目突发状况,竟然在场外打了足足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中规中矩的段子,不甚知名的演员,和最后排角落位子上的我,都竭尽全力,没有松懈一分。演出快结束时,我隐约看到后台有个小黑身影,发型竟然也对得上,莫非是老郭亲临现场,那可就惊喜啦。但很快表明,并不是他,即便如此,仍然觉得十分地满足。
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年那场演出的品质仍属上乘,传统节目编排,基本功扎实,没有三俗内容,场内观众也表现出与演出水平相当的素质。
一晃又好些年过去,相声成了车里偶尔传出来的小节目,工作任务和家庭琐事才是人生大事,我也到了当妈的年纪。可是孕期的状况并不顺利,双胎怀孕,并且孕吐严重,还得参加考试谋晋升。为了能继续按照正常节奏拼,必须要保持心情愉快,疏解身体的不适,我又重新翻出老郭的相声来听。同事们孕期都在听莫扎特,我娃却在听郭德纲,老公调侃我说,咱耽误的不会是下一个音乐家吧。我说,音乐家也需要快乐。在老郭的段子陪伴下,我平静度过整个孕期,升职加薪和喜提两娃都没耽误。
今年春节,一家人来到云南度假。西南边陲的中科院植物园,犹如静谧美丽的世外桃源,置身其中,喧嚣仿佛一下子抽离,湖边观鱼,旅人蕉下小憩,闻花草清香,不远处还有人在写生,看他画到满意时还不自觉露出笑意,我刚要转头感慨一下多美的画面啊,忽而听到谁的手机传来"下面请欣赏郭德纲和于谦带来的相声…"那人边画画边听老郭!真的是,强烈的违和感扑面而来,我不是在世外桃源吗,这哪来的相声!可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又是契合的。我们在欣赏美景时,我们在艺术创作时,我们在听到一个包袱时,都是心中微澜,会心一笑,不可与人道也。
我既不是狂热的粉丝,也不是任性的喷子,只是一个普通人,与郭德纲的故事和渊源也就这么多。
如果说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跟老郭的故事和经历有什么关系的话,大概就是,大家都是北漂,一心想成功,打拼多年,终于有所收获,却夹杂着同等的困难和委屈,很多时候想放弃,环顾周遭却都是需要倚靠自己的人,当初的那点梦想和坚持,虽然不经常能激发力量了,但是前面要走的路,心里是有底的,那就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