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第一篇的提纲列得太长,上一篇才写到提纲里其中一个点,因此这篇就写提纲中的第二点。既然写作也为了记录我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的想法,那就谈谈我最近的一些感悟吧。
最近,感觉大脑好像摆脱了一种思维,这种思维就是“标准答案与应试教育”思维。虽然应试教育离我远去已多年,但它的影响并没有随着大学毕业而消失,而过去的时间我一直都没意识到,现在才感觉有一点醒悟,想起来既庆幸又懊恼。
而这种思维对我的影响其中之一是:学习或者工作时,总想着有一个正确、标准答案,有一个标准的方法,什么都想一刀切,懒得动脑,企图妄想“以不变应万变”,过分追求这种虚假的安全感。即使有时一些其他想法,由于思维的惯性,这些想法竟然会被自己大脑自己忽略或者扼杀掉,且会被大脑自动赋予合理性:别人是得“高分”的人,他们的答案不会错的;想别人是评分人,我需要怎么做才不会被扣分;我不太敢相信自己,我怕这样会做错扣分。大脑竟然成为自己的帮凶,自己的答案,自己的想法不重要,而寻找一个“正确答案”反而更重要,想想真后怕。
而人生是充满多种可能性的,绝对不会只有那么一点点选项,而我追求人生的“标准答案”,本质上只是追求世俗中大部分人追求的道路。我回想一下,仿佛自己几乎都把关注放在追求“高度”,把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追求金钱、物质、名誉、地位,而这也是社会主流,不是说这些不重要,只不过人生还应该有更多可能性,更多个开放式答案。除了高度,还有深度、宽度和温度等。为了追求个人深度,有印度恒河边在冬天赤身苦修的瑜伽行者;小提琴家每天近10小时的练习;做了60年寿司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而生涯宽度是指我们能打开、丰富和平衡好人生多少个不同角色的程度。孩子、父母、亲戚、朋友、职业人、公民,他是人类发展的根源价值观:爱与和谐……温度是指我们的生命的精彩程度,以及我们内心有多认同和热爱自己的生活。这个维度是唯一一个完全内在的维度——高度有权力评定、深度有学术头衔、宽度有身边人反馈、而温度则只有你自己知道。
这种思维对我的第二个影响是:“过分关注自己所在的排名”,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与别人比较。从应试教育下,学生时代的成绩比较,到毕业后,比较的范围更大。比较自己的工作、家庭、女朋友、收入、长相……当比下了一个,心里得意万分,比输了一个后,心情如跌入谷底,这种无意义的比较令自己每天提心吊胆,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心慌,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又会担心被别人赶超,筋疲力竭……人比人,气死人!比较是一个无底洞,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启动了,永远没有完结的一天。
而很多有大成就的人,或者与他人相比,处于所谓的排名前列的人,他们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要让自己处于前列或与过分别人作比较,他们的目标是如何把事情做好,当目标达成后,“排名靠前”只是顺带的结果而已。所以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目标”,而非“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