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沉浸于作者精悍短小的叙述、天马行空的思辨。虽然卡尔维诺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无人否认他在文学领域的造诣。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如原文所说,你可以在思想上漫游、迷路、停下来享受凉风,然后离开。
书中的城市,是依照一定的规则,将诸多要素随机组合而成的。神奇的是,世界上真能找到与之暗合的城市。不禁使人疑惑,世间万象难道是上帝的试验游戏?
更神奇的是书中叙述的方式。如果描述一座城,很难脱离政治,经济,文化,特产等等要素,但在卡尔维诺笔下,城市成为竖井、河边的铁栏、阴沟、麻袋似的房子、烟蒂、梳妆的女人等具象。一连串的名词,展开遐想,扩张收缩,短短几百字即可咀嚼良久。从马可的视角中,一座座城市无比真实地展开。每一座都有着不同的脾气,不同的脉搏,但又觉得这些城市没什么区别,都一样膨胀,阴仄,虚妄。
整本书跳跃,琐碎,不难发现作者对城市的良善和本质的探寻。欲望不断塑造着城市的形态。随着人类欲望的改变,城市的名字、拱桥、村庄、地下铁,变迁嬗替,究其本质,仍是人类欲望的形态。良善的城市应是静止的,合意只在一瞬,因此良善的城市是湮灭的,如同玻璃球里的小费朵拉。
城市很难定义。它是由诸多实体构成的,但具体到地标,居民,河流,气候,似乎又与城市本身无关。未曾在城中居住,很难从字面或他人讲述中体验。同在城中居住,各人也有不同的体验。人类的主观感知,时常模糊了事物的边界。如从木梳的纹理,能感知到它的过去,它的意象,摸索着隐藏的线,牵连至热带森林,伐木工人的锯子,河底的鹅软石。只要想到的,自成联系。于是木梳不再是木梳,成为一种情绪,感觉,思想。好比是在夜里眯眼观察一盏灯,光线忽而长,忽而短,辨不清真貌。可只要定睛回神,灯也仅是灯而已。
任何人,事,感情,都无法用有限的言语表述。再真实的记录也仅是设定的故事。决定故事的,不是讲话的声音而是倾听的耳朵。从文字中,你看到自己想看的故事。讲述即是一种别离。一旦用语文字去定义,形容,表达,它所承载的内涵也随之离去,转化成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意义,融入鼎沸人声,不再是独一专属。因而,隐忍,藏匿,源于依恋不舍,还未作好放下的准备。
有一种方法,可以保留大部分的真实,即离开语言本身,借由物件,标志,手势,感觉等,讲述一座城,一件事,一个人。没有任何束缚,接收者想象一切,构造一切。
我想,旅行者和阅读者都有一种贪婪,不满足于扮演单一的布景,试图从别处寻找体认,迷失在他人的未来。通过旅行或阅读,借由意识形态的想象扩充疆域。因此,我们能触及的,无远弗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