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是社会问题。孩子们从小受到怎样的教育,是否认同自己,是否有途径去袒露心声,是否能够找到支持,都是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一、何为欺凌
欺凌就是不对等的伤害。它可以是身份、力量、情绪、心理等方面的不对等,欺凌者往往是占据一定的优势,居高临下的。
二、欺凌无处不在
欺凌无处不在,人人都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比如说取绰号,一半善意一半恶意,如果是恶意的,它也是一种控制,居高临下,给别人取绰号、贴标签,展现了欺凌者的优越性。
有些欺凌是带着“玩笑”的面具,比如好朋友之间,一瞬间发生的欺凌,如语言暴力。
三、欺凌的隐蔽性
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不信任
40%-50%的孩子不相信老师能保护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不求助家长,因为不敢说,很多家长在养育过程中,让孩子承载他们的情绪,对孩子拒绝和排斥,如责怪孩子“不许哭,不想管你”…孩子被父母训练成没有自尊的人格。当孩子被同学欺凌,他们更害怕家长的责骂和无济于事。
四、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欺负?
自私,没朋友的孩子,贫困,长相,有钱,转学,性别欺凌(如娘炮)…
五、什么样的孩子不容易受欺凌?
独立,利他,尊重他人。简言之,朋友多,且会友好沟通的孩子。
六、遇到欺凌,我们能做什么?
立即性原则-老师立即处理,家长立即处理孩子的情绪
1.孩子:遭受欺凌,立即找老师干预处理。
2.家长:及时疏导孩子情绪
3.旁观者:报告老师,或者和受欺凌者站在一起,震慑欺凌者。
4.老师:介入处理。
校园霸凌,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一起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