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这句话是二十年前粉刷在大街小巷的标语。其目的不言而喻——是为了宣传摒弃旧时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是当时计划生育优生少生的政策方针。
记得曾经拜读余秋雨的一本书,其中有一段讲述历史上最后一名太监的故事。当时封建王朝已然崩盘瓦解,却仍旧有一名父亲为了让儿子“建功立业”亲自把儿子阉割送入宫内,去服侍被软禁的皇帝。余秋雨把它称为“历史的惯性”——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车轮,前段事物虽然已经消亡,但轮子还是会继续向前滚动直至惯性消失……
二十年过去了,开放的城市和大部分年轻人对重男轻女的观点早已不再理会。但对于封闭农村的中老年人而言却不尽如此。
农村一户人家生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不大。自小时起衣食住行哥俩几乎一模一样,两兄弟一起长大。
另一户人家生有一姐一弟,据说妈妈怀弟弟时检查出也是女孩,父母准备生下来送到孩子姥姥家继续努力要儿子。万幸生下来是儿子。
哥俩的姥姥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姥爷去世了四个孩子轮流照顾姥姥,公平合理。
姐弟的姥姥有五个孩子,三女两男。姥爷去世了,五个子女共同抚养姥姥。因姥姥不愿去孩子们家里,自己住独院。轮流照顾老人,当轮到舅舅们时都来送饭 ,妈妈和姨们不在一个村,通常去姥姥家住。合情似乎也合理。
哥俩的姥姥带起一群孩子,闺女儿子的孩子一个没落下。外孙、孙子也没有感觉得到不同待遇。
姐弟的姥姥看孙子,喜孙女。八十多岁的年纪,还在挂念儿子,希望遇到困难闺女能拉儿子一把。孙子来玩给钱。孙女买车拿钱。可爱的奶奶。
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女儿出钱,接到家照顾。自己的钱不舍的花 攒着留给儿子。姐弟的妈妈曾开玩笑说拿出来分分儿女都有份。不怎么可爱的姥姥说,你们几个也不要,言外之意留给两个儿子。
姐姐和哥俩的弟弟结婚了。弟弟了解姐姐家重男轻女思想,对于姐姐父母的家财没有半点非分之想。
弟弟实在,去丈母娘家就是一顿干活,家里的零活大包大揽。甚至主动饭后刷碗,久之成为习惯。去姐姐姥姥家也不闲着。姥姥似乎有了依靠“等外孙女婿来了……”
弟弟倔强,他慢慢发现不对劲。这个女婿不同于他的想象。丈母娘明面背地都是儿子好。尽管他要的只是面上过得去。可是过不去。
儿媳怀孕了 “去给她把内衣拿进来”(在阳台洗干净凉着呢。)女婿应声去拿。
丈母娘在往屋里拿晒好的被子。女婿习惯性的走向前“这是谁的被子?”
“儿媳的,就是没给你晒”(其他人的都晒了)女婿没说话拿着被子往里走。
出去买东西时“你爸说了吧,开你的车”丈母娘露出灿烂笑容,似乎又找到了盟友。
涮火锅女婿在看娃,让儿子去外面拿插排。嘱咐穿上衣服,外面冷。叫了两声,儿子迟迟未出,自己去了。
吃完饭冲着女婿说 “去外面把电动车充上电”女婿去了……
婚后的男人都是儿子、女婿。婚后的女人亦是女儿和儿媳。妈妈难道不是吗?上一代的压迫注定要往下一代人里释放吗?这是个畸形的轮回。
借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时间仓促,来不及表达其万分之一二,也并没有讲此间事情的精髓根骨。然有幸著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