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比较反感速读、高效阅读一类的书,认为读书本来就是一项静心活动,就应该细嚼慢咽,消化回味,片面追求速读、略读违背了读书的本意,趋近于功利阅读的泥沼,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这种看法让我来分析有两点:
(1)针对阅读这一个活动不能盲目追求快,而忽视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很对。
(2)认为只要提速读一概不可取,这也是没有真正了解速读和高效阅读的片面评价。
首先我认为速读法有其意义与存在必要性:
1,书是有分类的。所以读书方法也要分类。
我们要读的书有不同分类。比如历史人文、经典小说、工具干货、经验方法、心灵励志等等。
很多书是要慢慢品读的,如经典名著《红楼梦》,梭罗的《瓦尔登湖》,林清玄、三毛的散文,它们就适合在静谧的夜晚来阅读,令人沉醉其中,尽情享受细读的乐趣。
然而有许多书其实是更适合速读的。比如工具类、考试用参考类、方法教程类、信息介绍类等等。能够花更短的时间掌握书中重点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因此针对不同种类的书我们就有必要应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2,时代不同了,读书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
古时候的人要读的书很多,但不外乎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故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除了本国几千年历史的书要读,很多外国古今名著也非常值得我们阅读。而且由于信息大爆炸,世界各国文化艺术交流也更密切,外国作家当年出版的书我们都能很快看到译本。
这样看来,我们现代人要读的书比古人多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更多。如果我们还抱着以前的思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对浩瀚书海,不管速度一一慢慢品读,那这辈子充其量也读不了多少本书,这也许会错过很多更能影响和改变自己的优秀作品,人生该是多少遗憾啊!
关于读书速度
我目前读书的节奏是平均3天一本,当然也要分类,简单易懂10万字左右的1天就能看完,大部头的小说读6-7天也有可能,比如刘慈欣的《三体》系列我就看了好多天,格局宏大且远超出我的理解力还不想跳读(实在是太赞)。所以这样一个月下来平均可以读10本书。
其实按目前的读书速度我挺适应的,因为既能保证一定的读书量,也能得到相应的吸收和消化,写得完读书笔记,偶尔还输出输出写写读后感,既促进理解还能锻炼写作能力。
然而想想,我是不是待在舒适区太久,快成井底之蛙了,大咖无处不在,对比一下,简书知识分享达人彭小六每天都要读一本书,还能做到每日更新分享。新东方的俞敏洪读北大时一年的读书记录是200本。即使每天1本书,人一生最多读两三万册。有限的时间里的确应该主动掌握一些先进的速读方法,以便去阅读和了解更多更有价值的书。
速读方法分享
为了给自己新的挑战更有动力,看完彼得·孔普的《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强烈推荐)后,我又去找了日本作家齐藤英治的《王者速读法》来读,这本书观点很中肯,作者也介绍了一些不错的方法,一并分享如下:
齐藤英治认为很多书籍都可以在30分钟阅读完毕。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分钟预览。
在这个阶段要将书从头到尾过一遍,包括书的外形、页数、封面、内封、目录、插图等等。了解这本书大概写了什么,哪些章节是自己想要了解的(当然小说有特殊性除外)。这五分钟时间虽短,作用很大。通过预览可以让我们做到对整本书的写作目的和构成心中有数,从而确立该书的读书策略。
第二阶段:五分钟浏览全书图片。
这部分是利用人类右脑能力,整体把握全书,对看到的信息形成初步印象。在哗啦哗啦翻书的过程中无需理解得多么透彻,也无需有意地搜寻某些字眼。但脑海会自然留下书中反映的一些关键词和引起自己注意的关键词。
第三阶段:二十分钟用跳读法阅读最重要的两成内容,获得八成信息。
帕列托的二八法则同样也适用于阅读领域。就是只花费20%的时间成本利用跳读就能获得那本书80%的信息,谨记一点,追求完美是高效阅读的劲敌。把自己最宝贵的时间花在对自己最有价值的地方,其他地方不妨潇洒地一跳而过,这比逐字逐句地读书追求得到100%的信息量效率高了4倍。这就是跳读法最大的意义。
只是,不管了解到多少种阅读方法,一定要结合以往经验尽快变成适用自己的方法融会贯通,只有坚持阅读、坚持活学活用才能看到效果,否则学了不少速读办法,但连书都没读过几十本,又怎么能体现出速读的价值来呢?
另外个人认为作者以下两点建议非常有道理,一定要参考:
(1)阅读领域太拘泥了,不容易有发散性思维。所以要多读不同领域的书。
这点我强烈赞同。喜欢读历史的可以去看看心理学,喜欢推理小说的也要去了解一下经济学。涉猎领域越广对个人的知识面、理解力、判断力越有帮助。我现在会刻意在自己要读的书单中做分类,经典小说、工具书、历史、心理、经济等都有。尽量让书单涵盖不同的领域,避免单一性。
(2)输入后一定要尽快输出。只有这样才能进入高速知识传输的良性循环。
例如读完一本书后最晚第二天趁热打铁就要输出,哪怕写500字的感想,或者试画一下思维导图,千万不要想着等到周末再总结。
这句话真的戳中泪点,我经常是看完一本书后感想挺多,但不愿当时下笔,总觉得过几天放到周末再写吧,结果到了周末,当时的感想、灵感统统不见了,憋了半天也写不出什么内容来。希望大家跟我一样引以为戒。
齐藤英治强调:速读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因此,让我们抛开速读无益和无用论的偏见,真正的使方法为我所用,而不是役于方法论,切实掌握速读方法,训练自己的能力,按照阅读、思考、整理、输出的知识传输循环,切实提升个人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力,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我是杜微尘,以上为原创文章,期待您的喜欢和评论,转载请简信联系,侵权必究。
谢谢您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