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主人公简,有绝顶的敏感,也有绝顶的坚毅。这些特质融合在一起,注定她的一生不会平庸寡淡。
简,如一株在风雨中飘摇的芦苇,随时都会折断,却每一次都在风止雨停的瞬间,奋力站起,斗志盎然。
1
简自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整个童年期间饱受舅母一家嫌弃,终日挣扎在冷言冷语甚至暴力虐待之下。
这样受尽凌辱的日子,对一个不足十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囚禁地,是放逐的极限。
用简的话说,“我的神经已经受到严重的摧残,以至于无论什么样的宁静都安抚不了它们,什么样的快乐都难以让它们振奋起来了”。
后来,舅母里德太太实在容简不下,便把她送进洛伍德慈善学校。很不幸,在里德太太把简交给伪君子校长并再三强调“这是个爱撒谎的孩子”后,简的境遇就注定不会向好反转。
在这方“牢笼”里,简失去了飞翔的自由,却从未忘记让自己羽翼丰满。几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顺利留校成为受人尊敬的教师。这对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女子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圆满结点。
人有时就是这样,当你刚刚习惯某种环境时,心就开始不安分了。简不甘于学校里日复一日上演着的冷漠、平淡、孤独,于是努力谋得一份家庭教师的差事,转至桑菲尔德庄园工作。
2
跟其他千篇一律的爱情故事一样,帅气多金霸道的庄园主人罗切斯特先生,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资质平凡的简。
可这白马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桥段,与其说是命运对简的厚爱,不如说是对简承受力的巨大考验。
婚礼现场,简意外得知,她深爱的主人,早在十五年前娶了别人为妻。
尽管,那位合法妻子婚前以欺骗的方式,掩盖了自己是遗传性精神病患的事实;尽管,那位合法妻子婚后日夜发疯,甚至严重咬伤过自己弟弟、纵火烧伤过自己老公......
可是,再多理由也解释不了罗彻斯特先生隐瞒事实真相的“罪行”。简的强大自尊,容得下万千悲痛,独容不下一丝戏弄。
就算罗彻斯特先生以足够低的姿态、足够多的爱意,求简原谅、求简留下来。可是简,只能“努力用一双严厉的手,把那些在无边无际、无路可循的想象荒野上徘徊的一切,纳入常识的可靠规范之中”。
除了奋不顾身的逃离,简别无选择。她的高自尊和道德感,根本不给其留下丝毫蹉跎的空间。
3
有人说,简的离开源于被碾碎了自尊,而其强烈的自尊源于其植入骨髓的自卑。我不这么认为。
自尊与自卑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定,就如卑微与卑贱。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应在于是否敢于正视自己的软肋。
简的软肋在于出身与容貌。虽常感叹自己不那么高贵美丽,简依然用素朴的装扮把自己修饰的端庄得体,也从不因地位、外表之差去刻意躲避别人不怀善意的评判。
相反,她会坚定有力地昂起头颅向别人宣告,“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
对于这样一个灵魂透着骨气的女人来说,外在条件如何,在罗切斯特先生眼中根本无足轻重了吧。
4
简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后,晕倒在牧师圣·约翰家门前并获救。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两人相处温馨和睦。简以为自己已经快要忘记那段满是伤痛的记忆了。直至牧师准备去印度传教,临行前向简求婚。
简发现,自己怎么可能忘记罗切斯特先生,毕竟这个男人给过他根植于灵魂的默契与温暖。拒绝牧师求婚后,简像是突然挣开了思想枷锁,立刻日夜兼程奔向庄园去找寻丢失的爱人。
这种回归是必然。因为,继承遗产后获得经济独立的简,终于可以势均力敌地站在意外致残的罗切斯特先生身边。
简与罗切斯特的对话是最好的解释,“我现在比以前更爱你了,因为现在我真的能帮助你,可以前你那么骄傲,不会依赖任何人,除了做给予者和保护人之外,不屑于扮演其他角色”。
尽管爱情占了全书多半篇幅,但我不想把其看作一本情感巨著。因为于简而言,相较铁打的自我,爱情不过是其追随当下情感真实追求自我的结果罢了。
我相信,即便没有爱情,简依旧活得丰盈潇洒。
夏洛特·勃朗特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文学家最好的文学部分,不一定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的完美勾勒,更在于能始终保持一种理智的感性,让人泪目动情之余不忘身披铠甲,从字里行间学会了柔软与强大。
我喜欢《简·爱》这本书,因为它诠释出了一种很美好的生存境界——可以不公时奋起反抗,亦能冷寂中沉默成长;可以平静时不谙世事,亦能风雨中只身杀敌。
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给读者以强烈代入感,让人不禁随着简的境遇,猜想自己在这般情境下会作何反应。读书的过程,变成一场自我反省与审判。有些故事读完就忘,可是入脑入心的思考与判断过程,早已潜移默化渗入了价值观。
当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后,再读《简·爱》更会肃然起敬。因为你开始明白,在这个处处充斥着不公与苦难的现实世界,能够始终像简一样坚持黑白分明的内心准则,有多么不易与难得。
《简·爱》对我的帮助是回观内心,鼓励自己做一个坚韧、执着、独立的人。相信你也会得到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对苦难的包容,也来自对未来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