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阅读的那些事儿(之一:小学篇)
我的小学,是一所小镇上的普通小学。学校一共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到我读书的那一届,小孩子比较多些,上二年级时,就分成两个班了。教我识字启蒙的是我的哥哥,他比我大三岁,仿佛知道一切,我很崇拜他。我跟着他转悠,看他的课本,他教我认字、写字。那时,父母们都忙着上班,孩子们都是散养的。物质生活都不富裕,吃饱穿暖即可,精神生活更是无从谈起,普通家庭并没有闲钱用来买书,家里也没有任何藏书。
我有一个同学,她的妈妈是中学老师,她的爸爸是公务员,家里比较重视教育,她家里订了好几种期刊杂志,包括《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童话大王》,还有一些作文书,类似于《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
她是个活泼开朗、乐于分享的女孩,每当新一期的杂志到了,她就带到班上来。我们都想一睹为快。于是,三五个同学聚在一起,头碰头的,共读一本书。但是每个人的阅读速度不一样,我总是最先看完那一页的人,然后就焦急地等待,等大家都看完了,我才能翻到下一页。有时候,下课期间,女孩子们去操场上踢毽子、跳绳了,我就抓紧时间,一个人飞快地看书,完全地按照自己的速度,对那时的我来说,独自享用一本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更幸运的是,那位同学特别地喜欢我、看重我,她主动提出,我可以把书带回家看。我放学一回到家就抓紧写作业,作业完成了我就开始尽情享用精神食粮。我沉浸在书中,完全听不见外面的声音。有一次,我妈妈在做菜,临时急需要醋,喊我去买。那一刻我看书看得津津有味,根本没听见,直到我妈妈举着锅铲,冲过来要扔我的书,我才回到现实,不情不愿地飞奔着去买醋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正在看的是郑渊洁的童话——《五个苹果折腾地球》。
多亏有了这么一个同学,又多亏了她有这么一个家庭,无意中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而且我当时看的那些书,直到现在,也还是很优秀的杂志,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
大约四年级的时候,我家对门开了一家书报亭,书报亭的女主人既是我妈妈的同事,也是我妈妈打麻将的牌友。因此,她特许我可以在她那儿看书,但是不要把书弄脏了或弄坏了,因为那些书是用来出售的。于是我就小心翼翼地捧着书,如饥似渴地看着。那位阿姨自己是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她在报纸上看到什么新闻,就会讲给我妈妈听,我常听她们讲起刘晓庆、毛阿敏。有一次她感叹道:要是我女儿也像你这样爱读书就好了!她有两个女儿,但是好像都不喜欢看书,即便她们家里开着书报亭、有那么丰富的资源。这也许是“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例子吧。我在那里读得最多的是《知音》、《故事会》、《幽默大师》和《读者文摘》。当时的《读者文摘》就是现在的《读者》,是我的最爱。另外,还有《家庭医生》、《恋爱、婚姻、家庭》我也看。有一种饥不择食的感觉。可惜的是,这个书报亭大概就维持了一两年,就关门了。那时候,花钱买杂志、报纸的人太少。
另外还有一些途径,从邻居家、亲戚家、同学家借书,我哥哥带回家的书等等。那时流行的校园文学《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还有一些中国民间故事、连环画等等,我通通都看。反正书一拿到手就开始看,也不管看不看得懂,囫囵吞枣吧。
整个小学期间,我基本没有接触到国外的作品。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整个大环境是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主,国外的儿童文学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大量地引进;第二个原因是,上个世纪80年代,城乡的差距还很大。我当时所处的那个小镇,比较闭塞,周边有文化的人也没几个,更别提对外国文学感兴趣的人了。碰巧邻居家有个大哥哥,大概是要考美术专科学校,他家里摆着些卷头发、高鼻梁的石膏人像,他整天对着这些石膏像,拿着铅笔画画。那些石膏人像的眼睛都没有眼珠,就是白白的一块,我每次见了都很害怕。另外,他家里有几本书,大概是人物素描,那些人物都没有穿衣服,我内心里觉得他是个“流氓”。可是我还是经常跑到他家,只因他家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柜。有一次,我在书柜里搜寻到两本书:《一千零一夜》和《希腊神话》,光凭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是很好看的书。我当时如获至宝。那是我最早接触的国外的故事书,也是仅有的两本。
没有书读的日子,对我来讲,就是一种煎熬。有一年暑假,我妈妈把我送到乡下奶奶家。虽然乡下有很多新鲜有趣的事,但是,无书可看的痛苦,抵消了所有的快乐。那种内心想读书的渴望,就好像沙漠中口渴的人对饮水的渴望,那么强烈,至今都还能感受得到。我只希望暑假快点结束,我妈妈早点来接我回家,我要抓本书看。
我的父母并没有关注过阅读的好处,我自己根本也不知道读书有什么意义。我只是觉得书里面的故事那么有意思,书本告诉了我那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读书让我了解了其他地方也有跟我一样的孩子,他们过着不同的生活,他们有的会放羊,而我还没有见过羊;除了我们平常吃的米饭之外,还有的人吃面条、面包、土豆;除了我所在的平原,还有山区、草原、沙漠;除了我家后面的那条小河,还有大海、太平洋;除了我生活的这个小镇,外面还有那么广阔的世界!书本中有这么多有趣的内容,我怎么舍得放下书本呢?
阅读带来的好处,逐渐在我身上体现出来。虽然我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在功课上,但是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这可能与我能做到长时间的专注有关。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我能完全接收,因此课后也不必花额外的时间来补习。另外,写作业的效率很高,从不拖拉,因为我想着早点写好作业,就可以早点看课外书了。
总之,六年的小学生涯中,我的阅读并没有什么选择性,没有什么规划,也没有什么目的。我只是喜欢。但是这种无意识的、随性的阅读,培养出来的阅读兴趣,让我终生受益。
ic�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