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听了【TEDx】吕世浩:学历史的大用_吕世浩:学历史的大用_网易公开课,关于如何学历史,如何读历史,甚至是读书有什么意义都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演讲。
这个演讲从张良帮黄石公捡鞋子讲起,分析张良的性格、黄石公与张良的交流、黄石公教会了张良忍、勇、谋以及先、后的等。从《史记》原文几个短句开始,每到一段文字结束,吕老师会问观众“要是你,你怎么办 ?”然后在看下一句,张良的是什么反应。面对黄石公的几次刁难,如果我们是张良,如何处理?看张良的反应,分析判断张良的性格:能忍、懂谦让、更有远见。黄石公教给张良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年轻人有勇很好,但不能忍就不能有谋,所以忍是第一要义!”同时,“如果忍,就要一忍到底,让对方没有防备,然后才能争这个绝对的先!”
在黄石公考验张良的三次迟到和早到时,演讲者圈出了读书应该读的关键字“先和后”。掌握先机、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于人的关系。还举例讲到后续张良先贿赂秦军将领,让其松懈后,趁其不备偷袭,赢得战争例子。
读历史,读历史书,不是为了记住这些故事本身,增加我们的谈资,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我们的思辨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我们是这个历史人物、我们在这个关键时刻该怎么办?这个方法的确是之前没有尝试,也没有人教给我们的。我们从小学历史,似乎记住的都是年代、时间、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最后的总结。这个总结还是历史书的结论,以及主流观点希望我们记住的点。背过、考过之后,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头脑中就成了断代的故事,或者是某个年代某个模糊的形象。即便是随着重新读史的热潮开始,就我自己而言,还是以主要记住这段精彩的故事、正史、野史、传说、小说的混杂在一起,成为与人聊天的谈资而已。
没有思辨能力,我们就只能是一个复读机。读历史,甚至说读史书,不会阅读,不了解“观古至今”“以及由古至今”这些成语从何谈起,更谈不上读历史可以增加智慧。
这让我不禁联想,这半年看李笑来老师专栏,笑来老师一直强调“只字不差的阅读能力”。只字不差阅读前提下,才能发现句子、段落的重点字,才能找到链接上下文的关键点。熟悉和了解、抓住了关键词,才学会读书、理解含义。珍惜我们认字的权利、读书的机会和现在互联网时代可以或许信息量便捷带来的积累,学会用脑子,学会思辨。
get到读史方法。当然也学会了“如果忍,就要一忍到底,让对方没有防备,然后才能争这个绝对的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