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第二次网络研修又如期而至。晚上七点,就准时打开了手机。本次吕蔚屏老师抛出的话题是《关于老课新教的问题》。
老课,指的是统编教材之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和如今统编教材中重合的课文 ,这些都是经典内容,所以再次被选入课本之中。但通过对比,你会发现有些教学目标是有出入的,那我们该如何去教这些老课呢?不去研究教材,遵循老的方法肯定是不可取的。老课文,备起课来会非常艰难,非常辛苦,因为你很难摆脱老教材对你的影响,也很难跳出以前思维的定式、教学内容处理的方式,去重新审视教材。就如吕老师所说:要想用好统编教科书,我们首先要树立一种意识,就是“清零”。不受老课拘束,不受老课影响,把它当做新生事物去重新认识它。如丁俊玲老师老师所说:老课新教,需要思考的是新在哪?我想,课文没有变化,新应该是体现在“从整套教材上看这篇课文所处的语言训练环节新”、“单元主题的新”、“语文素养的训练要求新”、“所应对的教学侧重点新”、“读写结合的点新”。 在 取舍之间,新教材是一次新的洗礼。同一篇文章,在教材中位置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后思考题的训练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一看到统编教材中的“老课文”,认为自己已经教过好几遍了,就想当然地按照以前的方法去教,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面对统编教材,我们每个老师必须要树立清零意识,重新研究教材,重新开始备课。单元教学目标要看篇章重新明确,语文要素要明确,我们还要利用思考练习题,确定每课具体落实的目标和路径。这是个把握“新教”的路径。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用“阅读教学应是以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为轴心和目标的教学”点明统编教科书思考练习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老课新教的重要依据。
另外我也知道了,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课文的教学的目标都要从三个方面来确定:一是一般性目标,也就是学段目标;二是重点目标,也就是这一单元的导语中点明的语文要素;三是个性化目标,也就是“精读”课文后的练习题和“略读”课文的提示语。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落实这些目标的过程。
吕老师举得实例《盘古开天地》人教版教材与统编版教材比对。发现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少了一个泡泡。统编教材为什么要把这个泡泡去掉呢?因为它和语文要素没有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要再去花费时间训练反义词,积累词语,而是把训练点放在边读边像画面,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让学生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统编版教材中,这一课中的三件事写作顺序变了,先写了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接着写了周恩来来到沈阳,从伯父的对话中听说“中华不振”。然后写了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亲自感受到“中华不振”,点明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因为变化了三件事的顺序,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更便于学生阅读过程中,围绕周恩来这个人物主线和“中华不振”这个内在隐线,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也更加凸显。这些课例的列举,让我们明显看到了统编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老课,切不会再遵循老路去教学。
某位老师说的“统编教科书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在教材中的比重,达到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并重。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学重阅读,轻表达,学生表达能力令人担忧。”确实有这样的现象。班里的学生说话的多,可真正会说、善说的却不多;我们在教作文时,常常会对学生说,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可是不会写作文的、害怕写作文的学生比比皆是。就是因为我们重阅读,轻表达。而统编教材的编排原则是阅读与表达并重,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后习题、“阅读链接”、资料袋,设置“快乐读书吧”栏目,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这也是我们格外要注意的地方,也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
每一次的研修,都有满满的收获,再次感谢国培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