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十二星座,我们有十二星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便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个等份,分别命名为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和析木。它们就是十二星次。这些名称应该也是有特殊含义的,比如鹑首、鹑火和鹑尾,应该是似鹑鸟形的意思。不过其他名称就不清楚了,好奇。
同样在黄道附近的还有二十八宿,它们被当作坐标使用。所以,每一星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不过因为二十八宿的范围宽窄不一,所以于星次对应时也并不是平均对等的,有的星宿可能会分属两个相邻的星次。
如果觉得不好理解,可以将星次与我们现在更熟悉的十二宫联系起来。
西方人把黄道带也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十二星次与十二宫在位置上大致相同,但并不完全一样。
黄道十二宫的说法似乎更多是用于占星术,想来倒是符合它在现代人生活中的角色。
要注意的是,虽然名字相似,但星宫与星座的概念并不一样。
星宫就像星次,是将黄道均分为十二份,每一宫30度,表示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星座更像我们的星宿吧,是由不同的星星组成的一个小单位,大小不一,位置分布也并不是完全有序,有的星座甚至不在黄道上。
十二星次在古人生活中是有很重要作用的。一方面是为了指示一年中太阳的位置,说明节气变换,如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等;另一方面,还用十二星次来指示岁星的位置,用以纪年。
最后一个重要概念是分野。
前面讲三垣时提到过,古人将天地对应,认为地上人的命运都会由上天显现。而分野概念可以说就是对这一观念的进一步展现。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地上有各诸侯国的势力划分,天上的星空也被相应分成几块,于是某某星宿就变成了某某州国的分野(也有反过来说地上是星宿的分野的)。有以星次为标准的,也有以星宿为标准的。
分野的目的,是为了占卜对应地域的凶吉。某片星域出现的天文现象,就意味着对应地面国郡的前途。比如,荧惑星主天罚,当它出现在某星宿范围内时,就可以推测对应之地将生乱。
当然,现在的我们都知道这些都是迷信之说,但这样一种朴素的对命运的预测,对天空虔诚的仰望,却让后人生出许多浪漫遐思。看着这些带着古朴气息的名称,脑海里翻涌的是一幅天界人间的壮阔画卷。好吧,哪怕你并不会像我一样想那么多,但看到很多文学作品里都用到分野概念指代的地名时,也会觉得古意盎然。
这就是文化的底蕴。
当然,传统文化之于后人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希望自己在学习这本书时,能有更多体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