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写剧本时,前辈告诫:“要先想好有意思的对白”。当时觉得挺奇怪,影视画面中,对白是最重要的么?影视语言多种多样,如何结合形成最终打动人心的样子,才是最重要的。
很幸运,《敦刻尔克》给了我更大的底气。
整部影片没有多少对白,能用画面表示的,导演绝不用语言来表示。这就是电影镜头的魅力所在。
纯净而辽阔的海面、密集而绝望的军人、盘旋而顽强的战机、渺小而坚韧的游船和冷酷而炙热的硝烟,每一个强烈的对比,给观众带来的是更大的视觉震撼。
无需太多言语,观众从画面中就了解了剧情的发展。
绵延的敦刻尔克海滩,数十万英国军人等待着撤离的船只。敌军的轰炸机来了一轮又一轮,船只一次次被炸沉。他们能否顺利走上返乡之路?
影片中男主角登上了三艘船,三艘都被炸沉。他经历了被炸弹轰、被海水淹、被同伴排挤和被燃油威胁等磨难,终于登上一艘民船,顺利到达彼岸。
说他是男主角,其实从整部影片来看,他也算不上是主演。只不过在大军撤离剧情中,需要他这样一个视角来推进故事的演变。
开着自己的游船自行前往营救士兵的大叔和他儿子,何尝不是主角?顺利安排大军撤离,自愿留下帮助盟军的指挥官何尝不是主角?驾驶战机扫落所有敌机最终燃油耗尽迫降被俘的空军何尝不是主角?
在《敦刻尔克》中没有英雄主义,但个个都是英雄。
不过在描写英国人对待士兵的水乳之情,和英国军人的顽强的同时,导演也不忘描写真实性。英法联军撤离中英国军方下达的命令是,首先保证英国军人顺利撤离。
这既是人性使然,也是政治的残酷。毕竟,国家危难面前,再讲什么所谓的大义就太虚了。
《敦刻尔克》除了描述当年那场庞大的撤军事件之外,还想对人们述说什么呢?全片画面真实而震撼,我们就像在现实场景中一样,能够切身体会到剧中人事物。
《敦刻尔克》没有歌颂什么政治理想和国家信仰,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人本身。在军队中的战士,他们同时也是平凡的人类。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绝望境地中,也会为了保护自己而用尽各种手段。
男主角小士兵汤米,在沙滩上和另一个士兵抬起伤员的担架一路狂奔,只为能借伤员的优先权更快登上船。
第二艘船被炸沉后,汤米和一队人找到一艘搁浅的小船,但遭遇敌军的子弹。士兵们为了求生随时准备牺牲他人。
道森大叔在海上救上来的无名海军,因恐惧打伤了乔治,导致乔治最终死亡。
在死亡面前,人性就被真实地激发出来,道义和信仰在人性面前价值几何?
但人性又难说,还是有人会冒着被淹死的危险打开舱门救出一船子人,还是有人为了避开沙滩上的人群而选择在远处迫降而被敌军俘虏,还是有人会冒死拯救毫不认识的士兵,还是有人会用谎言安慰那个失手杀了自己朋友的可怜战士。
看吧,人性有丑恶也有美丽,难以明说。
《敦刻尔克》最大的价值不是向我们呈现了一场宏大的场面,而是带我们亲身经历了那场残酷而温情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