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开始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今天再次研读《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文中开篇就抛出了一个每个教师都会面对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就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原因是什么呢?文章中也说的明白: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我的理解,这就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意思。在现行的评价制度下,我们的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去实施教育教学,恨不能把孩子按在凳子上一天还不算晚,回家还要安排一大堆的作业,让孩子以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和身体健康去完成。结合当下的五项管理和双减的要求,教师的这些行为是完全不符合要求的。教师们应该怎么认识呢?
我们的孩子的脑力劳动是有差异的。我们盼望着每一个孩子都如同第一名那样一说就懂一做就对,可是,这种情况存在吗?可以非常肯定的回答不存在。那我们的教师就不要寄希望于分配到自己的头上的班级是这样的班级。教师应该尊重事实,那就是人和人是有差异的,我们要给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以尊重孩子的个性为基础,以不同的眼光是看待同样可爱的孩子。
在我们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时候,就已经深深的了解了因材施教的道理。可在现实中,我们早已把所学抛在脑后了。有可以理解,我们的教师要在考评和考核中拿到好成绩,就一定要加倍的去要求学生。我们的学校,在现行评价标准下,就必须拿到让家长们满意的成绩,拿到让社会满意的成绩。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成绩”这个词语。成绩,可以包含学生在学习上(智育)得到全面的发展,但这只是孩子全面素质的一部分。还有德体美老的教育呢,智育也就占到五分之一啊!所以,我们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身体棒棒哒,品德良好,习惯良好,热爱艺术,热爱劳动,也就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成绩,这就是学校的教育成绩!
学校的管理者和上级的管理者们,更要深刻认识因材施教的道理,在制定各种考核考评方案和制度的时候,就要做到有差异,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虽然我们也喜欢一刀切,明面上这样做到了非常公平,广大教师也无话可说,但是,反思一下:这真的是公平的吗?
有的学生考90分,我们还不满意,有的学生考60分,我们也为他们鼓掌喝彩!当我们以“有色”的眼镜去看到有差异的学生的时候,我们也就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找到了一些职业的幸福。
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教师要为每一个的发展设定有差异的目标,让每个人都在勤奋和专心致志的学习,每个人再努力一点点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再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刷新自己的记录,教师在陪伴着孩子们努力,帮帮他们,关键时候拉一把,更多的是给与关爱和鼓励。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教育环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