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普通的生活场景,你一定经历过。乘地铁或是逛街时,有乞丐走上来讨钱,你往往会视而不见或者摆手离开,偶尔才会丢出去一个硬币。
如果遇到街头弹吉他唱歌的,而且唱得还不赖,再加上有几分颜值和气质,你通常都会给钱,而且给出的面额还不小。
上面两种情况我都遇到过,处理的方式也和你没有多少分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别?仔细想想其实挺有趣。
前者是讨钱,付出的仅仅是哀求的眼神。后者是卖唱,付出的却是自己的手艺,两者差别立现。你给钱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施舍,但是给乞丐仅仅是施舍,给街头艺人却更像是对才华的欣赏,唱得好就值得给这钱。
这种差别给人造成的心理感觉完全不同,收获也不同。我们每天劳累,心神俱疲,恨不得有个人帮帮自己才开心。
用多余的时间和金钱去为别人解忧,几乎不太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当越来越多的乞丐出现时,我们无动于衷的原因。 但是当我们收获的时候,会另当别论。
立在风中听完一首歌,想起一个人,忆起一段情,让人暂别当下的烦恼,或是感慨时间是把杀猪刀。这是一种特别的体验,给钱就变成心甘情愿的,而且觉得值。
现在说说罗一笑事件。 微信朋友圈出现呼吁捐赠长文不是新鲜事,微信时代之前,互联网上这类信息也不少见。再往前,有人会垂头跪在商业街的人流中,手举写满求助文字的大牌子,等待众人捐助。
罗一笑事件就是街头求助的3.0版。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说街头求助是1.0版,那么网络求助就是2.0版,比如以前我们在微信微博上常见的各类重病捐赠等等。但罗一笑事件这种求助,比上一种进化了。
网友在转发这条求助信息时,大都会标注上这句话:“罗一笑小朋友得了白血病,她父亲心急如焚,但他没有选择公益捐款,而是选择‘卖文’,每转发一次此文有机构就会捐出一元钱。”
这句话的意思是,罗一笑的父亲罗尔和传统求助者不同,他不是像乞丐那样向你讨钱,而是像卖艺者那样,用卖文的方式来向你求助。 你看,他的求助是有“含金量”的,他的求助是有“情怀”的。
罗尔是媒体从业者,深谙传播规律。他的求助行为从我们司空见惯的求助行为当中一下子脱颖而出。你会觉得,他和别人不同,更像是真的,更需要帮助,给钱是值得的。
当你毫不犹豫地转发这条信息的时候,不会考虑真伪,反而觉得自己足够善良,捐钱出去的时候,更会感觉自己周身闪烁着爱心的光芒。
你都看不清楚他是街头求助的3.0版,又怎么会去想真伪呢? 当然喽,你会想,就算受骗,我也是善良的。没人说你不善良,但是这种想法和行为多起来,就成就了罗一笑事件。
如果像鸵鸟一样,只愿看到自己的善良,而不愿看到善良的行为如何造就了邪恶的后果,你的善良就不值一文,以后还会继续害人害己。
罗尔有三套房的内幕一爆出来,善良人当中就爆发出了怒火,这是很正常的。只要怀着鸵鸟心态,以后还会出现下一个罗尔,不辨真伪的善良还会有,怒火也不会少一点点。
社会善良被严重透支以后,真正的求助者即便回归1.0状态,恐怕我们也不会相信他吧。 善良本没有错,但要擦亮眼睛,尽量不要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