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最近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其中有一处描写耐人寻味: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在文中用“他说”这样的提示词,属于老人的自言自语,是语言描写;但有人认为是老人的内心独白,属于心理描写。到底是哪一种?对人物的描写,有既是语言描写,又同时是心理描写的情况吗?是不是只在“内心独白”——即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时候,可以同时兼有的?请加以解释说明,谢谢。
答: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内心独白”,产生分歧的根源也是对“内心独白”的表现形式与心理描写之间的异同点了解认识不足。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搞明白了,你的疑惑就能基本解决了。我们不妨先来说一说“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法。其特点是用第一人称直接或用其他人称间接描写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由于意识活动的无逻辑性和随意性,这种表达手法往往打破了线性发展的结构,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常常出现时空的颠倒和跳跃。通过自由联想,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多层次、多线条和多透视的立体结构。通过这种表达手法,人物的杂乱无章的意识之流,如对往事的回忆、对外部世界的印象、某种情境下的情绪、偶然产生但又瞬息即逝的念头等等,得到再现,使读者似乎能直接观察到人物的意识过程。
正由于这样,内心独白在语言上需要突破正常的语法结构,语句常常不完整,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有时甚至是断续的片言只语。内心独白分为直接的内心独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前者用第一人称,后者用其他人称。
直接内心独白☞
在描写这样的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
间接内心独白☞
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像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供向导。
明确这个重点之后,你就可以首先判定《老人与海》中这段经典名言属于间接的内心独白,确认它属于内心独白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确“独白”属于语言描写,因涉及“内心”而又属于心理描写,即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对人物的描写,如果使用内心独白的方式,那么就一定存在语言、心理描写兼有的状况。
弄明白“内心独白”这个问题之后,有必要将它与心理描写加以区别,“内心独白”是使用语言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所以属于语言描写,心理活动属于对人物内心描写,所以属于心理活动,两者区别如下:
一、指代不同
1、内心独白:是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法。
2、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
二、特点不同
1、内心独白:是用第一人称直接或用其他人称间接描写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意识活动的无逻辑性和随意性,这种表达手法往往打破了线性发展的结构,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常常出现时空的颠倒和跳跃。
2、心理活动:从兴奋与抑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理过程看,是高级神经活动;从神经生理过程所产生的映象及所概括的事物的因果联系和意义看,属心理活动。
三、效果不同
1、内心独白:内心独白在语言上需要突破正常的语法结构,语句常常不完整,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有时甚至是断续的片言只语。内心独白分为直接的内心独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前者用第一人称,后者用其他人称。
2、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则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而进行信息的摄取、储存、编码和提取的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绪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三个方面,它们不是彼此独立和并列的三种心理活动,而是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
长按赞赏码,感谢您的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