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听了若辰老师分享的《打造阅读输出力,用思维导图,把一本书变成一页纸》,边听边做思维导图。刚开始学习做思维导图做的一塌糊涂,只能算是个草稿,之后将课程重新听了一边,对照第一次的草稿重做,效果笔草稿好一些,但是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如下:
思维导图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首先,它是一幅图,所有的知识点一目了然,这就是视觉化记忆,比拿起书“硬记”效果好的多。
其次,我们的大脑很神奇,不喜欢死记硬背,喜欢联想。在画图的过程中,会激发联想,将你读过的书中的知识串联起来,或者突然灵感闪现,都可以记录在导图里面。
再次,它省时间,更高效。要回顾一本书或者某个章节的知识点的时候,打开思维导图,所有知识点呈现眼前,不需要一页一页翻书,是不是很高效?
如何做思维导图呢?
四步走:
1、找重点。读一本书,将自己感兴趣或者自己当前关注的知识点列出来,拿最近读书会阅读的《学会写作》为例,我今天阅读的是第六章--结构能力(写作的框架大于勤奋),梳理出重点如下:如何搭建框架,如何写开头,如何写结尾,如何设计小标题。
2、画中心图和一级分支。中心图就是这一章的主题 ——写作的框架;如上重点就是导图的一级分支。
3、画其他分支,即二级分支(三级、四级分支...,如果有需求的话)。
以一级分支——如何写开头 为例,二级分支有:(1)激发好奇(2)展示重要性和价值(3)与我有关,对我有用。
以二级分支——激发好奇为例,三级分支有:(1)提个忍不住去思考的问题(2)讲一个反常的事或者颠覆的观点
(3)激发猎奇心理 (4)展示新闻要点。
4、联想。在以上的基础上,分散联想,深度思考,结合之前读过的书,文章、听过的故事,新闻、见过的人等进行知识链接,很可能还会有一闪而过的想法都可以在最后一个分支记录下来。
以上面的三级标题“讲一个反常的事或者颠覆的观点”为例,我第一反应是,这种方式挺有挑战性,也确实可以激发读者继续读下去。
作者书中举的例子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懂得麻烦别人》的开头:“那些特别喜欢麻烦别人的人,往往过的更好,也很招人喜欢”。这句话特别颠覆我的认知,于是我就到公众号搜索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用了如下几点:
一个例子——乔布斯12岁的一个例子;
我们为什么要“麻烦”别人——用“富兰克林效应”来论证这个观点
敢于“麻烦”前辈的人才能快速成长——用个体经验来论证这个观点
“麻烦”别人的本质是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如何“优雅”地麻烦别人?
这篇文章的小标题的逻辑性很强,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讲的非常完整,从“名人的例子”,“为什么”,“个人成长”,“高效解决问题”,“如何做”五个方面论证观点,说服行很强。之后我又联想起来霍辉老师的分享,学习写作初期可以通过“拆解爆文”来练习写作能力,一篇爆文之所以能成为爆文,必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所以,我就在“讲一个反常的事或者颠覆的观点”后增加知识联想的三点:文章一定要讲的合情合理,结构完整;写的好可能会成为爆文;拆爆文。
两个方法:
1、根据章节的方式。
(1)找出书中自己关注的重点章节,梳理出一级,二级、三级等分支;
(2)分支上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思考,提炼出关键词;
(3)做标记。找出对自己更有价值的分支用不同颜色的笔用图形做标记。
(4)发散联想,进行知识链接。
2、以解决问题的模式。
(1)通过这本书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为一级分支
(2)书中的解决方式作为后面的二级、三级等分支
(3)联想,知识链接。
其实以解决问题的模式这种方法,就是同之前分享的“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目的的阅读”是一个道理,一本书不一定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读,有些书可以作为字典,带着问题去读相应的章节,然后理出一张思维导图。
做完的思维导图有什么用呢?
(1)用来知识记忆,最直接的用途。
(2)用来考试——自己考自己。读完一本书,看着思维导图可以将书中自己关注的内容复述下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解,那书中的知识就真正属于你了!
(3)思考,串联知识点。一本书中的知识都是有关联的,那在导图中看是不是更加直观,高效呢?
做思维导图的工具:
XMind,幕布,手绘
自己用的思维导图手绘更好,因为思绪不会不打断;
那么,学霸,阅读达人,高效学习者等等都在用的思维导图,你有什么要分享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