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放假时间,我必定会回乡里住一段时间。平时放假甚至周末,我也会时不时地回去住上哪怕一天的时间。今天散步,和老龙又谈到了乡里的生活,特别有感触!
为什么我们这些乡里人,好不容易摆脱了留乡的命运,却还总是念叨着它,总想着回到那里?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乡里还有爸妈!他们在,家就在!每次回家,只需要跟妈说一声,就可以准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行程了,其他的一切,都不需要担心,因为妈妈都会准备好!回到家,可以勾着我妈的背,和她一起说说家常;也可以搭着爸的肩,调侃一下他的不良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爸妈的关系也似乎越发平等亲近。
回到乡里生活,一天的时间似乎格外长,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去菜园摘几轮菜,带崽玩水、挖土、扯草,睡个午觉、打阵水枪、跳绳、散步、吹风……每天有重复,每天不无聊。农村的晚上,一点都不安静:山里草间的虫叫声,池塘田野的蛙鸣声,时不时的狗叫声,偶尔过路的行人声,呼呼风声……但意外的,回到乡里睡觉,是格外的香甜,七八点起床,九十点睡觉,规律的好像没有受到城市的摧残。
每晚吃完饭,就开始招引着一家人出门去散步了,没有明确的目的,走到哪喊到哪,一路队伍逐渐庞大。一把老蒲扇,一副大嗓门,边走边说,丝毫不担心是否影响到别人,走到口渴了就随机进到哪家去,去屋里喝个水再继续。大家几乎都不关门,站在坪里吆喝一声,同路人就出现了。有时看到谁家的桃子李子熟了,还要摘几个再走,丝毫不见外啊。现在,就连我那四岁多的崽,碗一放就喊着大家要出去了。
菜园里种菜扯草,下河塘捞田螺河蚌,上树打果子,草里找鹅蛋,春天去摘茶,夏天去泼水,秋天收花生玉米,冬天劈柴烧火……很多很多事,只要可以,我都会回家做一遍。现在回想,我小时候也做的这些事,有些曾经是负担,但很多也曾是乐趣。正是这些真实的琐事,构成了我童年成长的基础,培育了我情绪舒缓的基石。现在的我,除了自己享受回乡的幸福,还总会带崽一起回归乡土,带他一起亲近土地和草木。我很庆幸自己又这么一个乡村能落脚,还能常回家看看,还能享受当小孩的快乐。
正好在前几天的学习中,吴昕孺老师讲到“现在的孩子没有乡愁,因为他们没有与自然最亲密的接触”。当时我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我这乡里人,一直都没有忘记我的乡村,不仅自己没有远离,还能带着自己的孩子继续与它亲近,不说要他有乡愁,但我希望他能把这有土有地有草有菜的乡村,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至于乡愁,就让我独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