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填“坑”了。
清醒思考是奢侈的,我们无法做到在生活中不犯思维错误,which means 该栽的还是得栽。
但是该学习的套路还是得学。“做点什么总比坐以待毙好吧。”
足球运动员罚点球,有1/3的概率是射向球门中央,1/3的概率射向左边,1/3的概率射向右边。守门员会怎么办?他们或者扑向左,或者扑向右。反正他们很少待在中间——虽然有1/3的球会射向那里。这是为什么?因为扑向错误的一侧要比傻瓜似的呆立原地,看着球从左边或右边飞过去好看得多,看起来也没那么难堪。这就是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沃伦·巴菲特这样表述:“在投资时,行动与成绩没有相互关系。”
与行动相比,今天的世界奖励深刻的思考。
社会更喜欢下意识的行动,而不喜欢有意义的等待。
结论: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
怎么理解行动和思考见仁见智咯。
事业上迈进一步的人在平均3个月后的幸福感又与之前一样了。科学里称这一效应为享乐适应症: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这里有一些建议:
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例如往返交通,噪音,慢性疲惫等
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
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请你为友谊投资。
享乐适应症与金钱的边际效应类似。当你拥有一定数量的钱,钱带给你的幸福感也不会再增加。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纬度不同的问题,钱多到马云那个地步可能是另一种层次的幸福感。
据说一个普通年轻人年薪30万在城市里就能拥有足够的幸福感。之前在学校做过一份实习,薪水相当地高,取决于你的产出。然而这份工作也相当地无聊,无聊到你怀疑人生的地步。从那时起我就觉得做喜欢的事情放弃一部分薪水是很划算的。
联想偏误指将相互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到一起的倾向。只因为凯文先后3次在董事会面前表现出色,而他每次都穿着他的印有绿色圆点的内裤,就去相信幸运内裤,这是毫无意义的。
最早研究此事的是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原本只想测量狗过量的唾液分泌。研究程序是这样的:在给狗喂食之前,先摇响一只小铃。不久,光摇铃就足以让狗产生唾液。它们将功能上彼此毫无关系的两样东西联结在了一起——铃响和产生唾液。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没有谁讲得比马克·吐温更贴切了:“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让我们不像坐过热灶台的猫一样。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
中国人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前人的忠告含有多少智慧的成分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长辈的嘱咐固然要听,也要小心不要听过头了。
这本书确实就是一份清单,列出了你可能会犯的偏误。遗憾的是没有更深入的对个别进行分析。作者不是专业的心理学家,而是人生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成——他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