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几天遇到了一个问题:《兰亭集序》中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还没有回答就看到不少人炮轰题主张冠李戴,题主说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于王勃《滕王阁序》并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估计题主一时短路写出了这个问题,可惜发出后就改不了,只好挂在那里天天被人骂。
老街写东西也经常犯这一类错误,不过粉丝们比较宽容,大多会善意地提醒,我也及时更正或者标注,避免误人子弟。
一、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
读清词学家况周颐的《蕙风词话》时,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段: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非可彊为,亦无庸彊求。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吾心为主。吾心为主,而书卷其辅也。书卷多,吾言尤易出耳。
“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这一段话也可以解释诗心与文心,同样可以用于诗歌和文章的创作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时不我与,怀才不遇的意思,也都有这种“万不得已”的感受。
读书人都有理想有抱负,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如果一个人叹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的话,一定是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差距。
二、王勃的不得已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乾封元年(666年)及第仅仅十几岁。本来少年成名前途光大,他却因为不谨慎,作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触怒皇帝被逐出长安 。咸亨二年(671年)又因为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从此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此时的王勃前途暗淡,因此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一段话中列举的人物有: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君、阮嗣宗六个人,每一位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但是贾谊因谗言被贬于长沙、梁鸿因讽刺朝廷逃匿到我们山东海滨,这两个人在政治清明时都得不到重用。孟尝早年把罢官以后,虽然有人向皇帝举荐,但还是“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生不逢时的阮籍处于魏晋交替的政治动荡之中,好友嵇康性格过于刚强而死于非命,阮籍内心的矛盾让他也充满了痛苦,因此会有穷途之哭。《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王勃哀叹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后的第二年,就落水去世了。
三、冯唐易老
冯唐这个人物可是大大有名,在汉书、史记中都有传记。汉文帝时,冯唐曾经举荐魏尚,被汉文帝采纳作为使节去赦免魏尚,使其复职云中郡郡守抵抗匈奴。冯唐在汉文帝、 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为官,期间起起落落,汉武帝准备启用他时,老人已经90多岁了。冯唐易老喻指命运不济,或喻年岁已大但仍没有作为。
冯唐的经历也是诗词中常用的典故,有“晚似冯公、浩首悲冯、白首不见招、老冯公、老冯唐、荐冯唐、冯公老、冯唐已老、冯唐白首、冯唐笑、冯唐老、冯唐头白”等等词语。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曾经写过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据说这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虽然苏轼自称老夫,其实当年他才38岁。在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了宰相王安石。苏轼见势不妙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但是苏轼还是有一些政治上的理想,因此会问:什么时候才能派遣冯唐这样的人来,让我苏轼能够一展抱负呢?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左思《咏史八首》非常有名,他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和闻鸡起舞的刘琨等人同是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其《三都赋》更是造成了"洛阳纸贵"。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出身于寒门,因妹妹左棻被选入宫,才得以入朝任秘书郎。所以左思以“郁郁涧底松”自喻,结尾处的“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是对于寒门子弟的怀才不遇的感慨。
四、李广难封
李广的故事流传更广,卢纶《塞下曲四首》中,专门有一首写李广的故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百战成名,匈奴称之为飞将军,可惜一生没有封侯。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卫青、霍去病兵分两路深入漠北,霍去病一战歼敌70443人,封狼居胥山,此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而李广作为卫青的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与卫青会师漠北,导致合围单于失败。李广因此愤愧自杀。 王维在《老将行》中感叹道: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卫青是卫夫人的弟弟,有皇帝的支持,所以王维说卫青不败不仅仅有运气的成分,也由于“天幸”所以领军的资源更多。而李广不但没有后台,而且还运气不好,所以王维说他“数奇”。不过李广、卫青、霍去病无论“天幸”还是“数奇”都抹杀不了他们自己的能力,这三个人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将帅之才。
唐朝王昌龄的千古绝唱《出塞》中有“飞将”一词,很多人对于这个称呼属于他们3个人中的哪一位颇有些争议。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结束语
再回到文章前面的问题,虽然题主把《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搞混了,但是既然说到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妨就录入《兰亭集序》中的一段话:
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常有出仕、归隐的矛盾心理,能够实现理想自然会“欣于所遇, 快然自足”,但是终究会:“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如果像冯唐、李广命运多舛,不如就用王羲之的话宽慰自己:“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既然早晚一样,何必为一时一事而郁郁寡欢呢?
我们普通老百姓,体会不了那些伟人的光荣与梦想、骄傲与耻辱。但是在太平盛世忙一忙柴米油盐,也是一种“快然自足”的生活,有条件的话也不妨去学高晓松的“诗和远方”。
至于“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看得开就好,李白不是说了吗: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