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们背上书包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学习如何阅读,而且在语文分数中,阅读分数的占比仅次于作文,位居第二。阅读是我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我们每天要看报、浏览网页、学习文件等等,可以说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阅读。然而,我们真的会阅读吗?
曾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想想的确如此,在这个电子产品盛行的时代,我们的手机、ipad、kandle里或多或少的都收藏着各样书单;朋友圈里也经常有人转发类似《一生必读的100本书》、《北大清华推荐的100本经典书籍》、《女性应读的100本书》之类的;亚马逊、当当经常打折打到手软,不买就好像吃了天大的亏。实际上,我们的兴奋点也只是在下单或者收藏时维持几分钟而已,过后又真正读了多少呢?即使读了,你还记得你曾读过哪些书?是否能大概讲述其内容吗?不知从何时起,微信里一下子涌现出一批结伴读书的公众号,为的是结伴打卡、克服懒癌,关注量也是居高不下。可见,阅读困难已经不是个人问题了,可以说成了碎片化时代的产物。
我是一名阅读爱好者,常常带着女儿一起泡图书馆,上下班的地铁上、出差途中的候机楼、晚上睡觉前,我从不追剧,手上捧着书才会心安,然而那并没有什么用,我依然和大多数人一样,刚看完会有很多感想,过不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净。起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段 warfalcon老师的分享,方才恍然大悟。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阅读,并把内容转变为自身的能力呢?
首先,阅读前我们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是为了补充某个知识点的缺失?是为了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是仅仅为了文艺消遣?
其次,我们该读些什么内容?
如果是为了补充某个知识点,那么,我们需要找到相关书籍进行主题阅读;如果是为了学习一门新知识,那么我们需要找到1-2本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通过全面阅读后建立起一套知识框架;如果是为了文艺消遣,那么找本口碑不错的书就行了。
我们寻找书单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通过专家推荐、网上查询、图书馆搜集、著作引用等。
最后,我们要怎么读?
读书笔记绝对是必须的。对重点内容进行摘抄,写下自己对这一段的感悟或理解,读完以后需要问一下自己:这本书讲了什么?是否解决了我之前的问题?有没有仍旧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我都认同吗?我不认同的理由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这几个问题都答完以后,估摸着对这本书已经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
这时,我们就要做最重要的事情:输出,最简单的是画一张思维导图,全面概括书里的内容;还可以写个书评发布到豆瓣、博客之类的;还可以与别人去分享。向他人分享,这本身就是更好的学习。当我们在做输出的时候,实际上是对知识点进行不断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卡壳,说明这个方面并没有读透,当这时我们再回过头去反复读,直到读懂为止;可能有人会提问,我们每回答一次实际上就是又复习了一次。
如果我们学的是一项技能,那么立即行动起来,最迟也不要超过72小时,并且坚持尝试10次以上,事实证明,超过72小时后,基本上也就不会去做了。
没有输出的输入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长久的,经过以上三步,想要忘记你所读过的内容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