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三十而立,我从来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清醒的意识到,我从来没有立起来过。
思考没有深度,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提不出关键问题,没有拿得出手的知识,没有条理清晰的逻辑,甚至没有长期坚持下来的兴趣爱好……
不管思想还是行为上,我都没有从来真正独立过。但不管怎样我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我想多学点东西,多懂点道理,哪怕多长点见识也好,所以看到《好好学习》这本书,我就买回来了,因为我被学习这个词吸引了。
我花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它看完,虽然只是囫囵吞枣式的看完,但我想试着输出,试着表达一下我看这本书的收获。
这本书里作者分享了他的一些学习工作的方法,和周围一些人给予的反馈,于我而言更像一篇作者的自传,他告诉我他是怎么一路走到现在这个模样的。
1.不断校正的思考。
关于不断校正的思考,我更愿意称之自我内在思想上的革新。作者每天花两个小时左右写反思日记,七年如一日,记录生活里工作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做的更好的方法,并且不断更新写日记的方法。
从生活开始,反馈到思考,再把思考后的结果反哺到生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行合一,是复利效应最好的打开方法。
2.构建属于自己的能力圈。
作者在本书中说,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做得都好。在我的理解里,能力圈就是你长期,五年或者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某些东西,比如对一个知识点十年如一日的挖掘,比如对一个兴趣爱好十年如一日的深耕,比如对一个梦想或者一个目标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只是我们都能看到别人的成功,比如这本书的作者,如果他不说自己七年如一日每天坚持两个小时写反思日记,不说自己怎么从一个景区设计咨询师跨界在得到专栏开设《成甲说书》的历程,或者我没有看到这本书,我又怎么知道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做了我没有做的事,坚持了我现在坚持不了的坚持,发现了我从来没有发现的学习方式并践行反思到底。
3.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从识字断文做算术题开始,我们就一路学习着成长,有的人是学霸,有的人是学渣,有的人一路学一路思一路用,有的人却一边学一边扔一边忘,所以后来,才有了社会上各个不一样的你我他。
你是怎么学习的?你以前是怎么学习的?现在是怎么学习的?未来要怎么学习?又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甚至提都不曾提出来。所以我说,别人三十而立,我却是在三十而立这两年,才发现自己的浅薄无知。
不知,如何立?
不学,如何用?
不用,如何进步?
不进步,如何成长?
不成长,如何过好这一生?
所以看到作者的学习方法,看到他能把那些学了的知识都用了起来,我是多么钦佩惊讶,原来我一直在泥土里而不自知,从来就不曾抬头看天空一眼。
现在我有幸读到这本书,看了那广袤的天空一眼,我就再也不想低下头来了。也许本书里有很多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我现在都没有理解透彻甚至似懂非懂,但我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和了解,并且尝试着用到自己的生活里。我想试着学习,了解别人的输出,从那些输出里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道路。
4.经典的力量。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在哪?作者在本书里给了一个新的解释方法,我听着很稀奇,但却很信服。这个,有点哲学的味道,就像那些名人名言,真理定论,我们都知道那是真的,有些东西可以解释那些过去发生的事,也可以预测未来发生的事,但是大多数人,都对它视而不见。
你的关注点在哪里,你的生活就在哪里,眼界就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只看现在的人,因为不看过去和未来,所以只能活在现在。而那些透过过去和未来看现在的人,却能一直活在为未来创造更大的价值里。这是作者告诉我的,关于经典的力量。
比如复利效应,比如概率论,比如黄金思维圈,比如进化论, 比如系统思考,比如二八法则,比如安全空间,比如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永不过时的经典知识,一直在我们的世界里运转。不管你是视而不见还是见而不用,它都在那里,给慧眼识珠的人以惊喜。
在我的感觉里,成甲就是那个慧眼识珠的人,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拾遗补缺并且不断进步。他的成长方式和《精进》的作者采铜类似,思考方式和学习能力也在某些方面有点异曲同工之妙,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看过《精进》,也不知道采铜有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想如果同时深入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定会有兴致把两本书的观点进行对比。
只是这也许是个花时间和精力的活儿,但我有时间想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