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是灵魂的伤口,但它一旦被打破,爱和幸运都会流向你。
你最近一次感到羞耻是什么时候?
可能是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或者工作中业绩不佳,你觉得有些丢脸;可能是受到批评,让你觉得颜面扫地;抑或因自己的出身、外貌、学历等外在条件,你感到非常自卑……
我有一位朋友,她位居高层,曾经向我吐露心声:
在职场上,她很注重与他人交往的细节,并且也这样要求她的下属。这么做,并非出于对职业精神的追求,而是出于对羞耻感的恐惧,担心自己和团队的表现会让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当时我不禁感到一丝惊讶——这难道不是职场中的一种PUA行为吗?
羞耻感,是一种非常日常的情绪,它无处不在,不分对象。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羞耻感。
适度的羞耻感,会让我们感到尴尬,同时,它也能成为个人前进的动力。
但如果它过于强烈,不但严重损害身心健康,还有可能会被有心之人利用,操控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一种易被忽视却杀伤力极大的情绪。
在霍金斯能量等级表中,羞耻感是所有负面能量之首,被称为最接近死亡的一个能量层级。当一个人处于“羞耻”这个能量级别时,会出现自怜、自嘲、甚至表现出受虐等低自尊倾向。
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的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都处于萎缩状态。
我们笑称有的人有“吸渣”体质,过度的羞耻还会进一步诱发其他负面情绪,例如:自卑、焦虑、恐惧、暴怒……
不像其他情绪那么容易被觉察出,就像悲伤时人会哭泣、愤怒会爆发,当你感到羞耻时,是不是想把自己隐藏起来,或竭力掩饰它?
羞耻的英文shame,词根释意为to cover,是掩盖的意思。羞耻感有很多件让你掩盖自己的“外衣”:
回避羞耻 有时,为了避免尴尬或他人的负面评价,我们宁愿选择沉默或淡漠,对某些事避而不谈,或避免去做。
否认羞耻 当个人的行为受到质疑或批评时,我们可能会选择为自己的错误辩解,甚至通过鄙视、指责他人或愤慨来转移羞耻,推脱责任。
控制羞耻 我们也可能会通过自嘲、自我憎恨甚至选择受虐,以此达到掌控感。这种方式让人看上去像是在积极行动,但内心仍然不够自爱。
就像电影《热辣滚烫》中的杜乐莹,虽然她努力减肥、参加比赛,但内心的不自爱和对自己的不接纳让她在拳击场上被打到头破血流仍不肯停下来。
更可怕的是,羞耻是一种自我认知,并不由现实中的事件引起。有时候,我们明明什么都没做,也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
这种隐蔽却极有破坏力的情绪会深深地影响我们命运的底色。
羞耻感是怎么产生的?
羞耻感的成因,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
《超越羞耻感:培养心理弹性,重塑自信》这本书,将羞耻感的成因分为四个方面:无回应的爱、排斥、非自愿的暴露以及落空的期待。
1. 无回应的爱
我们天生渴望情感的回应,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希望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得到养育者的共鸣。
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让父母突然变成“无表情机器人”,小宝宝们的表情从欢乐到错愕再到痛哭,但当父母恢复笑容时,小宝宝也重回欢乐。
这告诉我们,一个和谐稳定的养育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当别人以一种真正理解的方式回应自己时,我们会感到强烈而稳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这些感觉会影响对自我的感受和评价,我们也在过程中发展出内心力量。
但当我们的情感表达得不到应有的回应,甚至遭受忽视、贬损等消极反馈时,就会感到困惑和失落,这就是羞耻感的起源。
长期的不良互动,让我们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有问题。羞耻感会逐渐成为成长的一部分。
2. 排斥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那么渴望融入某个群体?
因为,感到羞耻的能力是人类在部落中进化而来的。
在远古时代,人依靠部落生存。一个人如果不被部落接纳,那基本上就等于被判了死刑。
这时候大脑通过进化出羞耻感,让我们乖乖遵守规则,以免被踢出群聊。
现代社会,虽然不再需要部落来保证生存,但那种被排斥的恐惧依旧根深蒂固,时刻提醒你:别搞特殊,合群才是王道。
比如:有的人会有“请假羞耻”,明明假期是自己应得的,却会因看到团队忙碌而不好意思请太多假,甚至在假期自愿加班。
3. 非自愿的暴露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当在公众场合,忽然被人指出自己牙缝里面有一条菜,这个时候真的是窘迫到想要找一个地洞钻进去。
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保持一定的隐私和界限。
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自己的弱点或不足。这种非自愿的暴露也会让我们感到尴尬和羞耻。
4. 落空的期待
从婴儿时期开始,父母会选择性地使用羞愧感向我们传递社会规则,我们只有听话,才能得到认可。
为了生存下去,不断满足父母与社会的期待逐渐习得为一种内在机制。
长大后,我们设立目标,追求成就,但一旦达不到这些期待,就会觉得失望、悔恨,甚至自我厌恶。
一定要摆脱羞耻感吗?
前面讲过,羞耻感是一种非常日常的情绪,并不一定是病态的。
适度的羞耻感能帮我们维持文明风气和人际关系,还促使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鼓励我们成为想成为的人。
只是,如果我们过度回避、否认或控制羞耻感,那问题就大了,我们会变得脆弱,戒备心重,无法成长。
所以,比起让羞耻感消除,更重要的是培养羞耻感弹性,并且能够容忍它的存在。
因为只要前面谈到的诱因存在,羞耻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
以下四点建议,可以帮助你治愈它:
1. 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找回“真我”
无回应的爱让我们扭曲了对自身的理解,长大后,我们可能会发展出一个“假我”,来应对这个看脸的世界。
通过从身边的人寻求反馈,可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指出盲点。
我和朋友曾经做过一个游戏,用一种动物来形容对方。朋友说我像鹿,总是很警觉,小心翼翼,我觉得有些意外,完全没想到我在他人眼里会是这样的形象。
或者像《恰如其分的害羞》书中所建议的,给自己拍个社交视频,看看自己在镜头前的真实样子。
这样,我们就能消除那些“我太难看了”、“我太笨了”的自我否定。
既然羞耻是一种对自己的盲区,那么对自己认识的越充分,就越不容易受到它的影响。
2. 与他人分享,在新的关系中治愈自己
羞耻感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情绪。一段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另一段充满关爱的关系中才能够得到疗愈。
曾经听过一句话话让我很触动:我们宁愿孤独或忍受,也不愿意别人用充满关爱的眼神看着自己。
曾经的不良互动,让我们害怕展示自己的脆弱,不愿意开口求助。
其实你可以谨慎选择倾诉对象,和那些宽容的、能接纳你的人去分享自己的困惑与喜悦,总有一些人会对你是善意的。
在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体验到关怀,我们能够给自己注入爱的体验,慢慢恢复坚韧。
也会了解到更多信息,会意识到,有时,有问题的不是你,而是身外的情况,从而做出适当的反应保护自己。
另外,也别忘了向那些比你更勇敢的人——例如那些拥有低羞耻感且乐于做你会觉得羞耻的事的人学习。
看到不如你的人都敢去尝试,那你还有什么好怕的?他们的勇气会激励你跨出那一步。
3. 倾听羞耻背后的声音,保持合理期待
心理学认为,提升自尊能减少羞耻感,但自尊不是靠别人天天夸你“你好棒”就能建立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自尊是一栋房子,那无条件的鼓励和认可只是给它刷了一层漆,真正的自尊要靠你一砖一瓦地建造。
这意味着我们仍然需要满足期待,践行准则来经受考验。
羞耻感其实为我们提供了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弱点和不足。
所以,当你感到羞耻时,别急着否定自己。倾听它背后的声音。羞耻感不是要让你觉得自己无能,而是告诉你哪里需要改进,仅此而已。
设定合理的期待,也能让你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去依靠父母,老师和其他重要权威人物对我们的期待。
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必须决定自己想要取得什么成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会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4. 做一个敢于脆弱的人
尊重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有时意味着结果不一定是完美的,甚至可能是失望的。
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但又并不离开。问他为什么,却会有一大堆理由。
这背后隐藏的,是我们对真实自我的恐惧,只好用社会准则来逃避。
我们的文化崇拜名人和权威,仿佛只有成为他们,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但别忘了,名人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羞耻感和脆弱。
真正的自尊,不是通过维持一个高不可攀的形象来实现的,而是要关注那些真正让我们感到有意义的事情。
这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内心的羞耻感,敢于有脆弱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否认。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说:“觉醒的人唯一的责任就是找到自我,自己摸索前行的路,无论它通向哪里。”
当我们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的选择和追求,我们就会发现,自尊其实一直就在我们心中,从未远离。
写在最后
我们聊了这么多关于羞耻感的干货,是不是感觉有点沉重?生活不就是起起落落的吗?就像股市一样,有跌才有涨。
当你学会打破羞耻感的枷锁,你就会发现,爱和幸运一直都在路上。只是你之前没有注意而已。
杨绛先生说:“我对你的好,不代表你有多好, 而是证明我很好。”想将这句话送给常常感到羞耻的你。
其实你很好。
本文转自公众号:职旅有涯 career_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