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最近网上都在讨论《小欢喜》,有的说每个孩子的归宿都是原生家庭,有的说每对父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有的说该据真实还原社会现实及高考前紧张的一年生活.....
我赶紧跟上这波“扫尾的风”,却有了别样的收获:原来,用不同视角看问题,心态、情绪、生活真的可以不一样。
童文杰和方圆的儿子方一凡,第一次分班考试全校倒数第一,以399分分配到了基础班。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第二次考试456分,比上次增分57分。妈妈听到儿子传来的消息,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决定全家出去大吃大玩一天。
玩得很尽兴,大餐已上桌。这时老师打来一通电话,告知妈妈孩子的分数以及全区排名。妈妈一听排名,脾气瞬间爆炸了,当着餐厅所有人的面,一把将儿子提起,一路拽到对面的教育培训机构,想要补全科。
母子二人坐下来后,妈妈一直强调儿子排名全区倒15%,连本科都上不了。而儿子,本就没吃上一口饭,还被母亲当众“羞辱”,心里不服地争辩道:明明分数已经提高了,你为什么看不到我的进步?
渐渐,母子声音越吵越大,儿子气急之下,扭头就走了。两人不欢而散。
02
我想,在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这样的“小事”比比皆是。那么,对于以上这种情形,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呢?
剧中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绝佳范本。黄磊饰演的爸爸方圆,看到儿子先回来,问清情况后,耐心地和儿子说道:
今天,爸爸为你庆功,把披萨吃了,饭一口口吃,进步一点点来。
你分数提高了,觉得进步了,你是竖向看你自己。但妈妈不这么看,妈妈横向一比较,题目简单了,大家的分数都高了,相当于你没有进步。你和妈妈都有道理,都没有错。
儿子,虽然妈妈的方法可能不对,但心是好的。你也不能只竖着看妈妈,觉得妈妈对你凶,对你打,对你骂。你也要横着看妈妈,你看英子的妈妈对英子多狠,不准碰乐高,每次必须考650以上。虽然高三了,妈妈有时还是会让你玩吃鸡游戏。这样想,妈妈有时还是个好妈妈!
这时,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回来了,一声不吭地径直走进卧室,关上房门。基本被说服的儿子,被爸爸“撺掇”着给妈妈道了歉。你以为到这里就完了?可没那么简单,妈妈的心结还没解开呢。
于是,爸爸方圆再次运用“横竖”思维劝解老婆,blablablabla……说了一大通道理,可是老婆是成年人,不是那么好忽悠的:我没法竖着看,因为高考是横着比的。
接下来,方圆的神功亮了:
高考是横着比的,职场也是横着比的,横着看,得意是一时的,痛苦也是一时的。
但人这一辈子,回首往事时,所有的成功、失败、往事、进步、退步、喜悦、痛苦等都是竖着看的。咱让孩子先学会竖着看自己,有自知之明,这也是一种进步,比让他和这个比,那个比,最后患得患失要好很多吧!
最后,方圆把老婆哄高兴了,又“撺掇”去给儿子道歉。
本来可能衍生出一场家庭大危机,结果“当日事当日毕”,皆大欢喜。
(强烈推荐《小欢喜》22集)
03
和你一样,我被爸爸方圆这口才惊呆了。但令我更震撼的,是方圆爸爸的“横竖”思维(名称自取)。
这一思维的智慧,来源于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千古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启迪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想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横竖”思维,就是让我们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的有效思维方式。比如,当我们总是与他人(或其它群体)比较,就容易看到对方的好,进而产生羡慕、嫉妒乃至忌恨的情绪,从而对自己不满意,这是典型的“横向”思维。这时,不妨多用用“竖向”思维,多关注自己的努力、进步、成长,我们的心态会不会更好,情绪会不会更高,生活会不会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呢!
反过来,当我们对身边的人很“挑剔”,看到的都是对方的“缺点”,这是“竖向”思维。这时,就要多用用“横向”思维,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人,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差,说不定还有你赏析的品质呢!
复旦教师陈果曾说:换一种看法,便是换一种活法。这句话,确实是幸福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