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农村麦收的时候。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机在田地里不停地工作着,没用多久,几十亩地的麦子就装在了农民的袋子里,被运到家里。看到丰收的麦子颗粒归仓,老农们喜在心头,乐在脸上。“要是在过去,麦子收到家至少要十天半月!”我不禁想着,儿时麦收的场景顿时浮现在眼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到麦收时间,都是农民最辛苦最劳累的时候。俗话说,焦麦炸豆。意思是说,一到庄稼收获的时候,农民都要抢收,怕的是遇到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农民一年的辛苦,一年的希望都寄托在麦子的收成上。记得那个时候,天刚刚亮,父母就早早地起来,磨镰、准备编织袋和拉麦子用的大绳,一切准备齐全,便趁天气凉快赶紧去自家麦田,收割麦子。麦田一望无际,成熟的麦穗随风摆动,似乎是在感谢辛勤培育它们的农民。天虽然还是蒙蒙亮,但麦田里到处是老农们忙碌收麦的情景。到了地里,父母先是每人负责收割一畦麦子。割麦子是个技术活,在收割的时候,需要先用镰刀割下两小把,然后将两小把带有麦穗的一头交叉在一起,用力拧成绳结状,然后将两小把麦秆向相反反向张开,平放在地上,这被叫做草腰子。随后,大人们用脚踩住,再伸手将一大把麦子一揽,挥动镰刀用力一拉,割掉的麦子就应声倒下,落在草腰子上。之后,大人用单腿将其固定,用力挤压,用草腰子捆结实,这样一个结实的麦个子就做成了。每一畦麦子共有八垄。刚开始,父母会先收割这畦地中的六垄,剩下的两垄留给我们这些小孩子,一旦落下我们很远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前面收割整畦麦子,当收割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就被安排捡拾落在地里的麦子。收割麦子的时候,阴天还好,凉快!但在麦收季节,晴天多,烈日炎炎,但这并挡不住农民收割麦子的热情。田地里,一望无垠,农民们挥动着手中的镰刀,快速地不停地劳作着。汗水浸透了衣衫,流满了脸颊,农民们全然不顾,依然前行!累了,地头稍微休息!渴了,抱起水壶,仰头大口的喝水!饿了,有带来的干粮,就着点咸菜、凉开水充饥。虽然劳累,但看到丰收的麦子,还是喜上眉梢。这也许就是农民劳作的动力吧!
在忙碌到下半天时,父母开始放下镰刀,将地排车整理好。一家人便开始忙着向地排车上装捆好的麦个子。为了能容纳更多麦子,父亲将一些长木板放在地排车的周围,待装到半车厢的时候,父亲就会站到车上,将装上去的麦子整齐的排放好,母亲和哥哥们则会用叉子将麦个子一个个地挑上车,父亲然后再将他们再排放好,等装满车,一家人便齐上阵将装满车的麦子运到路上,由父亲和哥哥拉到晒麦场上。我和母亲就会继续在地里要么收割,要么捡拾麦穗。每年收麦的时候,人手忙不过时,也会叫上亲戚朋友前来帮忙。后来随着农机现代化发展,一些简易收割机逐渐被使用。这时的收割机只管将麦子割倒,
剩下的捆麦子还是要靠人来做。从这个意义上上说,简易收割机收割的麦子是半成品,相对于纯人力收割也是提高了不少效率。不过在当时,并未普及,如果想用,需要提前跟人家收割机驾驶员预约,这对于一些急等着收割小麦的农民来说,不少只好放弃使用,还是继续用劳力进行收割。
收割之后,接下来就是打麦子。这也是非常辛苦非常劳累的工作。我记事时,已经开始使用脱粒机了。为了及早打下麦粒,往往两三家合伙进行打麦子。大人在麦垛旁选择一块空地,将脱粒机固定好,然后发动起柴油机(条件好的使用电机),开始工作。大家按照分工安排,准备就绪。青壮年往往被安排在脱粒机跟前,负责将麦子放入脱粒机,老人负责清理麦粒,小孩子可以帮忙运送麦个子,将远一点的麦子运到脱粒机附近,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就这样流水作业,忙而不乱。忙完一阵,大家就歇息一下,喝点水,条件好一点的,从代销点买来几捆可乐。打完一家的麦子,就紧接着打第二家。待大家伙的麦子都已脱粒,然后各自忙各自的,将麦粒在场里摊开薄薄的一层,在阳光下暴晒,那叫晒场。麦子晒过一天,如果没有干透,就堆在一起,等着第二天再晒。这个时候,所有邻居都会在晒麦场里用大的厚的塑料布搭建帐篷,用来夜里看麦子。我小时候,经常睡在这样的小帐篷里看粮食。直到麦子在场里晒干扬净,交完公粮,将麦子全部运到家,才会将帐篷撤掉,这样大约要忙活十多天。不光是劳累,而且是脏。经常的,身上被蚊虫叮咬,且不像现在这样,有热水器,太阳能,那个时候洗澡也是用压水井打水,倒在大塑料盆里洗洗。不过,现在想想,那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也是以场为家,除了帮大人忙活收麦,就是在那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玩耍嬉戏。不管是下雨还是刮风都在帐篷里面。现在想来也十分有趣。同时又不由得感觉到现在的幸福生活的确来之不易,真是苦尽甘来!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业机械现代化大量普及应用,让农民从劳累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不仅缩短了收割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了效率。农民逐渐过上了好日子,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过去那种劳作的场面、抢收的情景依然深深印在脑海里。
作者简介:
杨福海,济宁市兖州区东御桥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