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的前一天,达州高三毕业生小斯(化名)自杀的信息刷屏朋友圈。
据《达州日报》报道,6月10日下午5点,达州高三毕业生小斯(化名)和父亲一前一后走到渠县北门附近时,忽然不见了。
6月13日上午,渠江河面上发现一具尸体。
死者正是小斯。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他在QQ空间数条说说,算作是遗书吧,满纸都是述说对父亲对家庭的失望。
一直关注#高考后我们要做什么#的话题,就快解脱了,却没有想到就这样放弃了生命。
我见识过太多像小斯父亲一样的父亲,但小斯们并没有选择小斯一样的道路。不是自杀的小斯更脆弱,而是别的小斯们活在浑浑噩噩之中。
一 乡下的小牛
小牛的家在小洼村,他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学校,成绩差。小牛和父亲完全没有沟通,只有无休无止的争吵。但小牛对在学校调皮捣蛋非常上心,贪玩儿是小孩儿的天性,即便是一顿棍棒,又怎么能抵得过快乐的诱惑呢?
小牛的老爸几乎不知道小牛想什么,也根本不在乎,小牛贪玩儿,心思单纯,懒得思考,于是同村的孩子整天上山下谷成了唯一的选择。他因此也有了一群难兄难弟的伙伴儿,毕竟周遭伙伴的命运都一样,也不会觉得自己的命有多么凄惨。大家该吃吃该喝喝,日子一久,小牛慢慢地也习惯了自己成绩差的事实,并且认为自己不可能成绩再变好了。他的父母实际上也是这样认为的。谁都不知道这种共识是什么时侯,怎样达成的?
于是乎,吵吵闹闹当中,到处学不起走的小牛们,只能出去打工,然后早早结婚生子,没有谁的命运有什么例外。可这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他们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甚至也还保留着与父辈同样的模式。
小斯跟小牛不同,他是小牛父亲眼里“别人家的小孩”,是足以羞煞小牛的利器。可小斯的父亲跟别人的父亲没有什么两样,他肯花大价钱供小斯读书,这比不舍得投入的小牛父要豪气得多! 敢把钱花在小斯身上,本身就不简单!
花了钱,就得见效,不见得改变命运,但起码要有结果吧。小斯于是背负这沉重的负担向前走。他承受的超出他所能承受的范围。他一直试图与人沟通,可遗憾的是,他没有一群命运相同的小伙伴陪伴。也根本没有办法与父母沟通,他们不懂小斯在讲什么,只要看到结果。
因为清醒,所以一直非常痛苦。痛苦到了最后,万念俱灭。
二 在天津的乔珊
乔珊从小成绩还不错。但乔珊一直觉得自己就是父母的工具。父母唯一重视的就是成绩。拿着乔珊的成绩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成绩好的话,就有面子,特别高兴;成绩不好,就会甩各种冷脸。从来不支持乔珊任何的兴趣爱好,只有学习上才会给予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
几乎没有赞赏过乔珊,无论怎么努力做到什么,总是一副不屑的样子说,“才做到这样啊。”严禁乔珊上学的时候谈恋爱,可一毕业就开始催着赶紧找人结婚。
乔珊一直觉得自己的作用就是在学校好好学习,让他们脸上有光,然后按照他们设想的那样,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就完成任务了。至于说性格长成怎么样、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根本不值得知道。
父母的冷漠慢慢使乔珊放弃了与父母的沟通的欲望,上大学的时候,故意选择离家比较远的天津。后来上班、上学,一直在外地,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有时候会上QQ跟父母聊上几句,但顶多问问“今天吃什么?”“天气冷不冷”之类。父母一般都要反复追问相亲约会之类。乔珊听了觉得很不耐烦。因为这是她自己的事情,父母有什么权力干涉呢?!
乔珊理解父母一路走下来,求学的花费数额不低,对此乔珊很是感恩父母,但也仅仅止步于感激,尽力在经济上补偿他们。但是感激不是爱,乔珊羞于承认自己对父母爱不起来:没有真正了解过的人,怎么会有爱呢?
乔珊就是成人版的小斯们。
中国人百善孝为先,当你向你的亲朋好友倾诉自己不爱父母甚至恨父母的时侯,你得到的劝解估计会是,"你还太小不了解父母的苦心!""父母再不好也是爱你的!""虎毒不食子啊!"或者是,"有一天父母老了,明白了才会珍惜" 等等。这些话当然有道理,但问题是爱不爱父母肯定不是需要别人来点醒的事情,对父母的感情是感激而不是爱,好过一味的催眠麻痹自己。---爱是不需要提醒的。
有些人是真的爱父母的,他们觉得自己的爸妈是世界上最好的爸妈。他们打从心底里想对父母好,这种爱不需要别人提醒,不需要靠着看日历是父亲节才能想起。这种爱是如此自然的流淌在血液里,虽不是每件烦恼都向他们倾诉。但是一想到他们,外面再大的风浪都是浮云,有一个地方永远为你守候,一个可以回去疗伤的地方,那里是你的家。
父母想要慢慢走进子女的心里,需要常年生活在一起、一起经历风雨之后,一点一滴累积出情感。父母和子女的情感深浅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常听人言之凿凿的说,“情感不需要经营”,“血缘关系跑不掉”,每每听到这里,我都觉得这是多么不负责任的说法。同一片屋檐下的争吵矛盾,能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也能诱发无尽的伤害与恨意。
每天捆绑在一起,根本无处可逃,伤害的威力有时大到让其中一方放弃生命,年幼的孩子无力反抗,但是当条件成熟的那天,孩子逃得远远的,再也不愿意回来。
许多父母不懂得如何爱孩子,他们认为吃饱穿暖、帮着找工作、找对象就已经足够了,那是他们自以为是的爱却不是孩子需要的,就像孩子需要苹果,可父母给了一篮香蕉。看到孩子不乐意,他还不断责问为什么付出这么多了就是不懂父母的苦心。他们就是看不透,有时候是不愿意看透。
几十年来的相处模式,一旦要打破他们会不知所措。于是他们给的越多,孩子的厌恶就越多。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可惜他们爱的方式过于自我,不是小斯们需要的。
但愿小斯的死,能够点醒混沌的父母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