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4日
魏老师对第一封信的解读,让我重新意识到了选择,真正的选择是什么:听从内心的召唤。
一、分享四首里尔克的诗歌
1.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那么孤单,像世界的最后一幢屋。
大路缓缓地延伸进黑夜,
小小的村子留不住大路。
小村子只是一条道道,
夹在两片荒原间,畏怯地,
神秘地,大道代替了房前的小路。
离开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
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中途。
2.沉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诗歌是用来感受的,语言总是误解的根源。我们能够感受多少,能够聆听多少,与我们的生命的经历有关,与我们的洞察有关系。
3.我过的生活
我过的生活,像在事务上面兜着越来越大的圈子。
也许我不能兜完最后的一圈,
可我总要试试。
我绕着上帝,绕着太古的高塔已兜了几千年之久;依旧不知道:我是一只鹰,一阵暴风,还是一首伟大的歌。
4.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gui)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他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二、对译者冯志的序言解读
青年人在父母老师面前是轻松自在的,但实际上是心里苦的。“他们觉得内心和外界无法协调,处处受着限制,同时又不能像植物似的那样沉默,他们要向人告诉——他们寻找能够听取他们的话的人,他们寻找能从他们的表现力不很充足的话里体会出他们的本意而给以解答的过来人。”
一个人年轻与否,不是年龄做分水岭,某种意义上有些少年已经是老人,有些老人仍旧是年轻人。“人永远不会老去,直到悔恨取代梦想”。生命如大树,枝枝叶叶也许有呼应,但根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若人为了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观察生命的意义,自然无所谓孤单,无所谓艰难,只是隐瞒与欺骗。隐瞒与欺骗的工具是社会的习俗。遇到艰难,遇到恐怖,遇到了事务不能应付时,便会躲在习俗的下面寻求庇护。但避难所却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
我们需要努力学习,因为我们需要避难所,避难所不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寻找避难所时要问,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到底在哪里,还是说像尼采说的当一个人死时,才意识到从未活过。或者把别人的生活重新过了一遍。
——谁若要真实的生活,就必须脱离开现成的习俗,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担当生活上种种的问题,和我们的始祖所担当过的一样,不能容有一些代替。(通过担当感受生活的分量)
三、对收信人引言的解读:小人物必须沉默
“因为生活把我赶入了正是诗人的温暖、和蔼而多情的关怀所为我防护的境地”,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就是诗人最后向生活妥协,进入了生活的避难所。每个生命都要生长,“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当收到里尔克信后,诗人说小人物必须沉默。在里尔克面前,诗人就是小人物。小人必须沉默不是小人物不能说话,不能解读,而是说,我们作为小人物,与伟大灵魂遭遇时,不管是与书信遭遇,还是与作品遭遇,我们首先是聆听,不是急于把握它。我们生命所抵达的境界会让我们没有办法抵达伟大人物的深处。通过沉默,通过不断的探究,去深入。小人物必须沉默是对小人物的褒扬而不是贬低,不是说小人物不行,而是说小人物必须保留这样一种姿态,俯首聆听。这是我们面对经典正确的姿态,不代表不能发言,其实发言也是聆听的一种方式。
四、对文本的梳理
1.我们怎样感受这封信?
这封信是一个对话,诗人是诗是什么样,我们没见着,只见着里尔克的回信。需要倒推诗人的信是什么内容。青年诗人给里尔克寄去了他的诗歌,他希望里尔克给评判一下,诗好不好,自己是否需要坚持下去,以诗歌为职业。里尔克的回答是,感谢你的信任,但我能做的事很少。在里尔克看来,所有的成长是一个内心事件,别人能做的很少。这并不是说别人,或者说父母老师不重要,而是强调每个人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我不能评论你的诗,道可道,非常道。我首先说,道不可道的,为什么?语言是误解的根源,大多数事件都处于语言不可道的空间。我们往往是得意忘言,解读里尔克,就是尽可能的触达他的意,这是交汇的过程,这代表对语言的警惕,对语言的警惕是语言的前提,对言说的警惕是言说的前提。
2.里尔克对诗人的诗歌的评价与建议
你的诗没有自己的特点,虽然暗中也潜伏着向个性发展的趋势。你一开口就是别人的诗,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当然你的自我也在呈现,但被遮蔽,是潜伏,你并没有通过诗歌把你自己呈现给读者。你问你的诗歌好不好,你也问过别人,若编辑退回你的作品,你就不安,这就是你的缺陷。你的诗写的好不好,你不应该问别人,应该向内探寻,探索那个让你写的缘由,探寻那个根是不是在你心中盘在深处。
我们很多写作不是必须,老师让写,有时是为了取悦别人,有些时候是为了表现才气等等。这些写作在里尔克看来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我必须写,这是最重要的,夜深人静时,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要在内心深处挖掘一个深的答复,万一写不出来,必得因此而死去。我们对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性命悠关的。它不是考好大学需要的,不是赚钱需要的,不是迎合外面的要求,不被外面左右,而是非如此不可。当感觉非如此不可时,做这件事就会做到极致。
若写诗是因为世界流行诗,那你永远写不好诗。生命深处发出强有力的想发出声音的写才是真正的写,说出的话是你的话而不是别人的话。你要向猿人式的练习,去写作体验,所见以及一切事务。什么叫猿人,这以为意味着要把以前看过的好词好句悬置起来,直抵事务本身,不应该是流行的、普通的格式,押着韵,一定要排比,要去寻找你的语言,摒弃技巧,用最准确的东西去表达,在此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它会形成一种巨大而熟练的力量。
一般人在写时,很难逃掉陈词滥调,你要躲开,悬置这些陈词滥调,你不再用哪些东西时,躲开普遍的题材,躲开空洞的乏味的抒情,感受生活,把感受到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项与对某一种美的信念,真诚地写下来,不要追求写得美,要追求写得准确,准确地去传达,好的作品就涌现了。这时你发现你是寂寞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你说的话是自己的声音,别人才能受到启发。这里面隐含评判,这种评判来自于生命本身,来自于事实本身,我们叫“如其所是”。这是艺术家的作品,你就成为了艺术家,你要承担艺术家的使命,不要关心外在的报酬。外在的报酬今天叫额外的奖赏,因为你已经从创作的世界里面得到了回报。若真这样探索时,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不是诗歌,而是诗歌带来的东西,它并不是我生命中最深的需要。一旦意识到,我就不应该去做一个诗人。若经过重重思考,仍然觉得非写作不可,那就坚定不移的做一个诗人。
五、迁移的问题:如何向外看,如何向内看?
向外看真的有问题吗?没有。听父母老师的话有问题吗,没有。那到底向那看?这个问题的背后,我们要明白,跟一个真理相对的往往是另一个更深刻的真理。大狗叫,小狗也叫,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不是说小人物必须要沉默吗?向外看,向内看不是问题的本质,向内看不代表看到了自己,很多时候当局者迷,此时出现很多矛盾的观点,矛盾就对了,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泰戈尔有句话,人只有在外面四处漂流,才能找到最深的内殿,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扣。不离开家园,我们永远不能够理解家园。背后是个人与社会,内在与外在中间的冲突,两方面都是有价值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一种整合。如在体制内,但警惕体制化就是最好的方式。关键是不要割裂,割裂后发不出自己的声音。相反的也要警惕,总是相信你的感觉,你的感觉总是代表内心的声音吗?不见得。比如选择职业,有三条标准,天赋、爱好、收入。选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背后的原则。依据什么做选择,生活没有标准答案。父母的反对往往迫使你深入思考,你所选择的是不是你真正热爱的。多数时候,你坚持的是一种理性的吗,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是正确的吗,还是因为我们彰显自我而跟父母作对?我们要判断自己是否成熟。因此,要训练我们的理性,不要因为反对而反对。真正的自由是一份责任,需要训练。人要能够承受孤独。对于成长来讲,孤独很重要,是非常重要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