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教育,不如沟通,沟通孩子所拥有的生活,而不是为他设计生活。
说说你对未来的向往,想过什么生活,我支持你,这一类型的话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信任和支持,给孩子自信,安全感,是孩子更勇敢,更愿意沟通。
心理学上有“对立违抗”的说法,就是孩子首先攻击最亲近的人。
用问话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尽可能让孩子说,正确倾听,稍作指导。可以从具体的小细节问起,比如你在学校上了什么课啊?课上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你有几个好朋友啊?
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被理解的,被爱的,他们会充满力量,努力解决问题。
我们和孩子沟通采取高压的方式,会让孩子紧张,自信心受打击,更自卑。有些语言对孩子是无效也无益,比方你必须努力学习等等。也不要在孩子告知一些事情的时候变成严肃的法官,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
小朋友之间挨打是正常的小冲突,对孩子情绪不造成任何影响,父母就不必再过度关注,继续聊其他的。
倾听孩子意味着接纳和尊重,这种尊重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孩子就更加懂得自尊自爱。据调查70%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这也是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出问题的最大障碍。
不让孩子表达想法,对孩子来说就是不被尊重,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打击。有时候聊天中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粗暴打断孩子其实打断了孩子自我成长过程。
沟通小技巧,一要选择宽松的氛围,二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比方吃饭时散步时。还可以摸摸头,握握手,搂搂肩,这些亲密的动作会让孩子感觉到爱,拉近彼此的心,孩子小的话就蹲下来,温和的平视。不要随便嘲笑孩子,多用商量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少命令。过多要求会让孩子产生压力,产生逆反。
不要在外人面前随便说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中国的父母喜欢在外人面前恭维别人的孩子,甚至贬低自己的孩子去赞美别人的孩子,这会让孩子觉得没面子,对父母反感。
听到反感的话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表情,但听听孩子说完,让他畅所欲言,比立刻解决那个问题更重要,等孩子说完再客观解决问题。允许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增强孩子对家的概念,拉近距离,孩子也认为自己获得认可和尊重。
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要鼓励,比如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像你这么大还不如你。打击孩子,会使孩子胆小懦弱。使孩子对美好的事物加深印象,形成好习惯,就是给孩子读伟人传记,历史典故及寓言故事,有意识引导并规范行为。
家里可以设一本谈心本,班主任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谈心,随时和孩子写写心里的感受就可以,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和孩子用它一起写日记。
父母也可以给孩子留言或写信,可以准备一个白板,随时把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孩子也可以通过它向父母传递信息。父母可以写纸条直接给孩子或把纸条放在孩子书包里,夹在他的书里,通常书信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给,二是邮寄寄出,这两种方式效果不同。
喜欢用聊天软件的孩子,往往和别人直接交流的能力较弱,甚至不愿意和人直接交流,也可以用微信和孩子交流。沟通困难时可以邀请别人,比如亲戚、老师.同学和孩子交谈,间接表达观点,比父母直接说更有效果。
父母首先要先学会关心自己,放松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要少说,多倾听。让孩子畅所欲言,父母适当的找一个切入点,点拨一下。
倾听比说教更有意义。但对孩子不感兴趣的话题时,要耐心听可以使用嗯是吗?后来呢表示你在倾听鼓励孩子说。有时让孩子体验一下做父母的感觉,负责整个家庭某一段时间的日常事务。
沟通热身的步骤,一,用愉快的语调和孩子打招呼,二察言观色。看孩子心情。三问孩子是否愿意聊,四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一起吃饭,看音乐会,看画展,一起观察一花一草,一木,汽车,包括行人说话内容等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也是与孩子交流的最佳时机。
交流时目光要充满爱,眉头舒展嘴角上提,让孩子感觉到大人是爱自己的,动作神态都要由内而发,让内心情绪充分外化出来。沟通前先喊孩子的名字。接触孩子的眼神很重要,所谓的问题学生,很多比较排斥与人进行眼神的交流,要想深入沟通,一定要去接触他们的眼神,这表示父母在认真严肃地进行沟通,也表明了态度,我重视你,努力的理解你。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研究过最佳谈话方式是低声的谈话方式,比高声的谈话方式更能达到说服别人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低声效应。孩子的哭声是被父母的嗓门调上去的,亲子之间这种高对高的应战往往会令双方筋疲力尽。
心平气和的讲话,对方会平静的应答。生气地大声嚷嚷,对方也会不耐烦回应再升高,父母和孩子沟通时,用较低的声音往往比较高的声音,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