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个人而言,情绪和理性之间的斗争,是最大的也是最常发生的斗争。
最可气的是,情绪还具有一票否决权,哪怕理智上有千万条理由,只要情绪一上来,理智立刻就成缩头乌龟了。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讲过一个故事,将一块宽木板放在地上,你可以踏着木板,脚不沾地,轻松走过去,甚至可以百米冲刺。
但是,如果将其放在两座楼之间,虽然你的理智知道不会掉下去,但是,你就是不敢走过去,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情绪具有一票否决的能力。
远远走来一个人,那不是一个人,事实上,那就是一个行走的认知模式。
我们的思维模式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而我们却常常不自知,还以为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也都生活在一个自定义的世界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的认知模式投射出来的世界。
当我们感觉不爽时,会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不好,甚至有时会想——世界毁灭,大家一起玩完得了。
不过,感觉是个小奸臣,常常不可靠,老是对我们打小报告——哪里起火啦,什么不好啦,有人不正眼瞧我啦,谁谁说话伤人啦……
事实上,感觉不过是身体系统制造出来的东东,既然是身体制造出来的产品,自然也就和我们的硬件(身体素质)和软件(认知模式),以及当时的状态有极大的关联。
俗话说,打铁还需身体硬,原来,安抚情绪也需要身体强呀。
生病时,千万别鼓励说——这有啥呀?振作起来,加油。加个毛线的油呀?老子现在很难受,不想加油,也加不了油,好吗?!更别傻啦吧唧地吼——睡你麻痹,起来嗨!
我最讨厌这种人了,虽然我本来也是这种人。毕竟,病来如山倒,生病时,想把自己打晕的心情都有呀。
那自然地,锻炼身体就要成为我们的刚需了。写到此处,忍不住摸了一下自己微微酸痛的肌肉,妹的,自己立的flag,再痛也要做下去呀。
研究早就表明,主管情绪的杏仁核就像经过训练的斗牛犬,始终保持战斗意识,随时想扑上去厮杀一番,而理性的大脑皮层,就像一头喝水的牛,总是慢悠悠的,想把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之后,再做决定。
所以,不要默认正确而任其发生,也就是,不要对感觉立即反应,等待理智上线。
除了不立即反应这种应急救生丸,还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习惯。
习惯,表面上看,是一种无需太多意志力的行为惯性,本质上,则是一种连接了情绪和理性的高带宽专线,就像理性在感性上建立了快捷方式,大脑皮层一意识到情绪,杏仁核立刻就收到命令,转化为更好的情绪反应了。
对于当时的状态,有什么方法改善吗?当然有,大的,可以保持谦逊开朗的态度,毕竟,谦逊和能力一样重要,甚至比能力更重要。具体的,可以选择工作生活的环境,与家人朋友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小的,看见别人的好,并尽量从情景的角度,考虑某人行为的原因,而不是所谓的性格(定性)。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其中一定有很多痛苦,可是,只要改变就是不舒服的,而舒服常常只是懒惰的代名词而已。
而且,只发生过一次,等于没有发生,就像书只读一遍,练习只做一次是没有用的。
我们的学习不过是神经元的偶然连接,彼此之间只有一根细若游丝、随起随灭的电话线,所以,很需要我们耐心地持续实践,直到养成良好习惯。
写在后面的话——
对于情绪的话题,一直以来都很有兴趣,想想就有意思,你看,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说出这样的话,做出那样的事,甚至毁了关系和前程呢?就像脑子有病了一样。而且,毕竟我也是病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