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叫《稀缺》。它的作者是赛德希尔·穆来纳森和艾尔德·沙菲尔,前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哈佛大学行为经济领域重要领头人,后者是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科学博士学位,古根海默奖获得者。
清华大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这样说,《稀缺》是行为经济学领域一部了不起的新作,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重新解读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发现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的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一本《稀缺》会让忙碌的人警醒,贫穷的人振作。物随心转,境由心生,有容乃大,命由己造。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跨学科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航这样说,把“稀缺”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这真是一个奇妙且深刻的视角,正如本书的两位作者所说,稀缺会俘获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从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资源的稀缺,而是俘获我们大脑的稀缺心态!我想,这个结论对所有的读者都将是一个终身受益的告诫。
我是在一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看到了这本书的精华版,由于我们过分关注于我们缺少的东西,比如我们缺少的时间、资源、能力、知识等,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这种稀缺的状态所吸引,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它的影响,这也对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造成不利的负面效果。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通过心理学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了一些论述。其中的一个稀缺实验如下。实验招募了一批身体健康的男性志愿者。在受控环境下,研究人员为志愿者提供的食物一直在减量,这些食物的热量仅够维持生命,不过还不至于对志愿者的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这一阶段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随后真正的实验开始了:研究人们开始观察,志愿者们的身体会对不同的食物供给量产生怎样的反应。作为这一实验的研究对象,她们实在不轻松,但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去前线奋勇杀敌的人们,即使对这样的实验颇有微词,也只能安守本分,敢怒而不敢言。
这本是就是通过这种类似的心理学实验,对行为结果进行观察,其科学性和系统性都是非常高的。通过这些心理学实验,这本书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
一,稀缺心态会产生管窥效应,让我们专注于当下紧急的事事,而对于真正重要、有长远意义的事却视而不见。
二,稀缺心态会让我们透支未来的资源。透支未来的资源会有什么后果?会造成我们一直处于稀缺的心理状态。
三,透支未来的资源会造成我们没有过多的余钱或者时间来做真正想做的事。进一步巩固这个恶性循环。
四,由于我们处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我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我们没有过多的能力去思考真正想做的事。
既然我们找到了这种造成我们贫穷和忙碌的原因,怎么去改变呢?首先要做的就是,留出余闲的时间和金钱,不去透支未来的资源。每天留出一点时间去反思今天所做的事,计划未来所做的事,每隔一段时间,都留出一天空白来进行反思和规划。我在这里所说的也仅仅是一些自己的体验感悟,推荐给致力于改变自己现在贫穷状态的人!
作者:道长归来。
2017年11月29日,于北京东军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