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1
仁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如果有一物不得其所,那是因为仁德还不完备。无论是一个企业家,或分店店长,部门小组长,把这个一体的范围缩小到自己的领导范围,如果团队有一人一物还不得其所,那都是因为自己的仁德还不完备。
【“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这是讲《大学》八条目,和《中庸》的致中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王阳明说,修这八条目的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诚意的工夫,有诚意,心自然就正了一大段,修身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是正心和修身,也有各自的着力点。正心,在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一边,修身,在已发,发而中节这一边。心正,未发之时就在中,身修,就发而中节,就能和。
《大学》里讲三纲八目,次序不能乱: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只有先格物,才能致知;先致知,才能诚意;先诚意,才能正心;先正心,才能修身;先修身,才能齐家;先齐家,才能治国;先治国,才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为什么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呢?
如果按朱熹的格物致知说,要把“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这样如果只是解释格物致知,还说得通。但是,解释要格物致知之后,才能诚意正心,就说不通了。我应该首先就是诚意正心啊,哪能把全世界都学明白了才诚意正心呢?
王阳明说,格物致知不是搞物理,是搞心理,是在事事物物上格正心之不正处,是致良知,格物致知就是讲诚意,诚意正心,按着大是大非去行。这样就通了。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王阳明又说:“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的具体展开而已。”
温习一下朱熹对明明德的解释: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明德,是得乎于天,具众理而能应万事,就是良知良能,生而知之,不学而能。但是人各有天分不同,又被自己的私欲蒙蔽,有时候就看不清楚了。但明德的本体还在,就是王阳明说的每个人的良知都还在,只是蒙上了灰尘。明明德,明德,就是良知,第一个“明”,就是擦亮,以复其初,就是致良知。
所以王阳明说,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这三纲八目的八目,就是一件事,就是明明德,就是致良知。
那三纲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说:“亲民,也是明德的事。明德是此心之德。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只要有一物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
仁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也以天下为己任。这天下万物,地球、月亮、太阳、星星、银河系、整个宇宙,本是一体,万物生长,星辰运转,都是一个天理。而动物呢,自己有一个小宇宙,有自己的意志,可以走来走去,甚至改变这个宇宙一点点,比如水獭也能建一个水坝来做自己的家,来捕鱼。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有不同,人还能造成全球变暖,甚至可能毁灭地球。当然科学家说了,人类不能毁灭地球,最多是毁灭自己。这都是因为私欲,因为爱人悯物的仁德还不完备。
仁者是什么,是把自己的小宇宙,和整个大宇宙连为一体,天人合一。
只要有一物还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这句话,切己体察,放到全世界,可能体察不了。但对于以领导世界为己任,并接近那个地位的人来说,真就是责任;对于治理一国的人来说,这国家还有一人一物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对于企业家领导一个公司,校长领导一个学校来说,公司里学校里,有一人一物还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对于一个店长领导一个分店,小组长领导一个小团队来说,这分店,这团队里,还有一人一物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
这就是“文王视民如伤”的精神,看见一个百姓,都担心他有没有受什么伤害,如果他受了伤害,那就是我害的,因为他是我的人民啊!他如果掉沟里了,那也是我推进去的,我的官吏怎么没有设计建造好那沟,让人掉进去呢?如果是他自己挖坑跳进去的,那我怎么没教好他呢?
这就是仁德。
【“只说‘明明德’,不说‘亲民’,便是老佛。”】
王阳明又补充说,如果只讲“明明德”,不讲“亲民”,那就跟道家、佛家的思想差不多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修身是修身了,但是你不管事嘛!修身齐家,和尚四大皆空,家都不要。道家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坏事都是你们这些自称“亲民”的人干的。不要去管别人,让大家各管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