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看到一只出生不久的小海龟,在奋力得爬向大海。小男孩动了恻隐之心,捡起小海龟送入大海。大概小男孩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善事。换做你我,成年人不会去做,觉得矫情,但至少不会制止男孩的行为吧!
但是,一只小海龟爬向大海背后深层的逻辑是什么?
军舰鸟是小海龟的天敌,每年到小海龟的孵化期,成群结队的军舰鸟来到海滩觅食,小海龟生存环境堪忧,然而,正是因为困难重重,海龟也进化出应对措施:先派出小乌龟,如果顺利到达大海,将发回信号用以通知其它海龟,这里是安全的。其它海龟收到信号后采取行动。
然后,懂得了底层逻辑,我们大概不会觉得故事开头的小男孩是在做善事吧!
为何善良办坏事?
因为认知不够,看不到事物背后的逻辑,所以好心办坏事。
看到这还是很震惊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是善良人,常做自认为对的事:
育儿中帮孩子喂饭、摔倒了扶起;孩子大一些帮他们收拾房间,洗衣服;
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孩子的课外书,帮孩子选学校,选专业;
人际关系中:马上过年了,三姑六姨已准备好各种好奇:谈女朋友了吗?啥时结婚?该要个孩子了,生二胎了吗?
……
加强认知和学习,避免落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地;
善良和聪明哪个重要?
善良比了聪明更重要!
善恶的问题看上去是一个道德问题,其实是一个认知问题,它的关键在于,你是对局部的认知还是对整体的认知。
基于局部的“管窥认知”就可能导致恶,真正的善是基于对整体的认知的。
如果缺乏对确定性背后的那个不确定性的敬畏,那么很可能就是在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