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一是它提醒人们尽量客观地面对未知世界,一是它试图抚慰人们因畏死而产生的恐惧与痴迷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小时候很怕死,或者说为什么我比别人要想得更多这档子事。
我刚开始念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人死后没有天堂也没有冥间,只会有永恒的意识丧失。那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每当我脑子里怀有这个念头挥之不去时,就会哭,然后母亲会过来温柔地对我说:“你不会死,妈妈也不会死,我们会一起永远地活下去。”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很奏效。我会像得到一个来自百科全书的确切答案那样坚信如此,这大概能顶个半年。
后来上了高中,这种隐疾还会时不时地发作一次,只不过周期变得很长。有一次,我借了同学的手机躲在宿舍楼道里与父亲说此事,他想了片刻觉得,我大概是近来不太如意,考试没考好,有点压力大,所以才会没事想这个,我只需自我放松,且让自己忙起来即可。我觉得这个理由虽没法一劳永逸,也有一定道理,姑且让它顶个一年半载似乎不是什么问题。
现在的我呢,自然是没有这种困扰了。我觉得人活在世上,能够花一生的时间来理清自己的来龙去脉,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吸引人的事情。尽管我本身对物理学不太感兴趣,但他们说宇宙由弦的不同振动组成的那个假设,我觉得很有意思。它不仅像以往的元素组成或者粒子组成论那样,让你认识到“我”生在包含有“我”的自然中,“我”的消失不过是大的自然的一次新陈代谢而已,也可以解释那些“超自然”的未知现象,总是有些人可以和逝者对话,或者直接看到他们,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引起人们对于人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巨大好奇和争论。但如果灵魂也只是“振动”的一种组成,所有奇异现象只是一种不太规律的振动呢?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胡乱猜想,真正的弦论不是这样,对它有兴趣的朋友,这里推荐一本书——布赖恩·格林的《优雅的宇宙》,有机会我们一起读读它。
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书:《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我认为这本书至少有三个地方值得一看。
第一个是,它试图抚慰人们因畏死而产生的恐惧与痴迷。人会畏死,因为人生来不习惯未知的一切。未知者来,他们一定要寻求到一种解释才会心安,这是神话、宗教甚至科学的起源动力。死是一种至为未知的东西,体验过它的人都没有回来。但如果让你接受死亡即自我的消失、意识的泯灭,你更加不会愿意接受,因为那意味着我们的存在出现问题,我们来此一遭的百年似乎缺乏意义。
《前世今生》告诉你,我们不会死,我们有很多个前世,也会有很多个来世,而且我们还有处于这数世之间的灵魂阶段,待我们在这世界上需要学习的东西足够了,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这一点很诱人,等于承认了我们的永生。它站在一个更加科学的视角,告诉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你或许可以相信这个,这样你的恐惧便会消失,就能更愉快地面对生活。魏斯医生说,因为对生的极度痴迷,让我们想要抓住只有在生时才有意义的东西,权力和金钱、地位及荣耀。如果你明白你不是只有此生,可能不会活得那样疲惫。
第二点其实是包含在第一点里面的,但是它足够系统,又可以拿出来专门叙述。那就是,一部分人,包括我,会觉得死亡不可惧,但一生太短,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当离去时,若还有无穷的疑问没有解开,只是瞥见了知识海洋中的一片浪花,那一定是不甘心的。《前世今生》里给出了一种观点,即你来这个世界,本就是为了学习,你有许多世,每一世只是为了学会一件事情,你有无穷的时间,直到你学完你认为需要的所有东西,然后你才去下一个阶段继续学习。
“总共有7个平面,每一面由许多层次组成,其中一个平面是记忆。在那个平面里你可以收集思想、想法,得以观看刚才过去的一生。那些在较高层次的人可以看到历史,他们可以回过头来教我们,但我们较低层次的人只能看到自己刚过完的一生。”
最终所有人会到达同一个终点,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当你看到身边的人,他们可能只是比你学得慢一点,但最终你们都要去一个地方,所以不是他不如你。每个人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结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友善地与人相处。
“这个学说讲的是爱与希望、信心与善意。它检视了德行与罪愆,对别人与自己的债务。它包括了前世和一生与一生间的灵魂层面,说的是灵魂通过和谐与平衡得到的进化,进化至与神相连的狂喜境界。”
最后一点,是在医生的自我反省中,提出正如狂热的宗教信徒不相信其他解释一样,我们通常的“只相信能用科学来解释的东西”也是一种科学迷信。现代科学毕竟才发展了三四百年,有很多未知的疆域等待开拓,它此时没法解释所有,有一些理论可能也如几百年前的“日心说”一样是进步却错误的。我们是否要怀有更多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以及存疑那些本不愿意相信的事物,的确值得深思。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书的最后有两个附录,是三位在相关领域同样很出色的教授对此书做出的评论和辩解,见解各异而独到,一定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