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看完这部热片了。有许多感受,分条罗列。
1.这片没有想像中的那毒,编导也没那么坏。结末的教训是:先入为主是容易犯错滴。之前看过一堆影评,大体分三种,一种是骂的,骂它黑那个时代,骂它黑伟大领袖。看完片子后,觉得这说法有点牵强。即便真是为了黑,手法也很隐晦,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是对现实的批判力度更强一些。比如刘峰被城管殴打的情节。
2.影片有泪点。仅从严冯对文工团的留恋情结来看,他们的感情还是真诚的。戳中老衲泪点的场景有二:一是文工团的散伙饭,真真切切的释放出编导二人对那段岁月的留恋,纠结,惜别之情,也强烈得感染着现场每一个观众,因为,我们都曾经历离别。二是片尾的悲悯一抱,之所以说悲悯是因为俩主角在相拥慰藉的同时,也在拥抱自己残破的人生。平和接纳自我,人生再无哀怨。这是历经生活磨难和无奈之后,与自己悲愤命运和解。简直是看透人生,不悲不怨的智者。
3.人物塑造有硬伤。首先,人物言行禁不起推敲,至少逻辑不严密。先说刘峰,一个暗恋林妹妹的人,从第一眼看见对方就爱上人家的人,做那么多好事的动机就不纯,就是为了讨好人家嘛,这一点可以和刘峰战场上的独白相吻合。合着他就是为了林美女而活着。如果按这逻辑,他做的所有好事都是处心积虑的为了接近美女,为了泡妞。所以,才对何的好感二十年无动于衷,所以他做好事都是有目的的,当英雄也是无意的?另外做好事的细节也禁不起推敲,太夸张。试问,你如何从一锅饺子里专门把煮烂的挑出来?除非那锅饺子都烂了。炊事员凭啥让一个正吃饭的演员去追猪?太假太刻意。试问,文工团为何要允许一个腰部受伤的雷峰抱着何某跳舞?不怕上台演出时摔倒吗?不合逻辑!类似的瑕疵还有很多,比如:政委发配何晓萍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事后为了处理她,台前煽情为那般?就是为了事后整他?这人心也太险恶了,也没逻辑啊!
再说女一号的硬伤,影片反复暗示她亲爹被关押,试图说明那个年代的罪恶。可是,一个六岁就和亲爹分离的女孩,十年间不间断的公开的给劳改的父亲写信,与来文工团时隐瞒家世有矛盾不?她在重组家庭中受气尚能理解。在文工团为什么这么受排挤?不能说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只是她的行为习惯造成的。为什么不能明白的向人借军装?为什么非得拿怨家的?不可以借对自己友好的穗子的?既然那年代那么压抑,心情这么差,为什么还要往文胸里垫衬,并且夸张的用搓澡的海棉,她怎么弄到的?这办法是她发明的?如果这一切你都觉得合理,那只能说明她精神不正常,与后来得精神病能相吻合。能把这故事定位成一个精神病女和一个花痴男的故事么?严编冯导,给个解释。
4.除了人物身上的硬伤,这片子还是有许多出彩之处的。何晓萍在观看演出时突然起身随着翩翩起舞,舞得舒展曼妙。这场景忽然给人一个启示,一个人只有在得精神病时,才能尽情释放自己,忘记人间烦恼。希望我的理解是错的。
5.最后说一下这部影片最为左派诟病的反毛倾向。主席像在片子出现了四五次,画幅越来越小,表明伟人越来越远,可以有多种解释,不一定就是反毛。比较明显有讽刺攻击用意的场景有两处,一是演员唱绣金匾,那声音简直是歌女发骚的腔调,用心比较恶毒。第二个场景是战场上的《英雄赞歌》,演唱者故意拿出装腔作势的样子,声音里满是揶揄,这是对军人的大不敬。甭管那场战争值不值,在前线这么唱歌,就是亵渎。
严某人和冯某人都混过文工团,并且当时都正年轻。以芳华的名义祭奠他们的青春,我们能理解,也有敬意。他们对那个时代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我们姑妄听之,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别人的解读,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态度和认识。毕竟,有太多的人已经忘了怎样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