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这真的靠谱吗?这个说法可能是来自一位整容医生麦斯威尔·马尔茨(Maxwell Maltz)写的一本书《心理控制术》。马尔茨博士在书中写到,通常截肢病人需要21天,才能接受他们失去肢体的事实。而整容后的人,平均需要21天来习惯手术之后的容貌。人们需要21天来适应生活中的重大变化,但这跟养成一个习惯是两码事儿,后者远远多于21天。养成一个习惯要多久?66天,甚至更多——这是伦敦大学学院的健康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后,而得出的结论。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所谓习惯,是指不假思索完成某种行为的程度,自动化是习惯的核心。比如:早上起床后刷牙、洗脸,晚上睡觉前刷牙,吃饱前洗手,这些都是习惯。一旦习惯了一件事件,是很难改变的,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对于一个几岁的儿童而言更是如此。你否有过跑步、读书、减肥的计划?但多半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你也知道养成一个习惯有多难,下次你孩子不刷牙,你又想对他一顿吼的时候,想想你自己养成新习惯的难处,也许你就会冷静下来了。“宽于律已,严于律娃”的事情,做不得!
你也不用气馁,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来帮助我们和孩子更好的养成习惯。今天就以刷牙为例,来谈谈怎样来培养孩子的习惯。
1.给孩子创造动力。苦口婆心的劝说,跟孩子讲刷牙的好处,刷牙后牙牙会变白白,不刷牙虫虫就会来挖洞洞,宝宝的牙牙就会痛痛——这是没有用的!语言太抽象,孩子根本没有概念。可以借助读绘本的方式,结合图画形象的展示刷牙不和刷牙的区别,给让看不刷牙长出的虫子的形象,牙齿里牙洞的样子,这样他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慢慢他就会有一点点要刷牙的冲动,绘本的作用非常有限,这只是给他种下了一颗习惯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还需要后面的精心呵护。
2.用“如果...那么...”的句式,让刷牙行为自动化。在劝说孩子刷牙时,你可以用“如果...那么...”的句式。如果吃饱饭了,那么就去刷牙,如果要睡觉了,那么就去刷牙。但是要注意,在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时,不能是时间。如果9点了,那么就去刷牙。这样你总是要去看时间,容易忘记,小孩子也没有时间观念,更容易忘记。用事件和环境来触发,不太需要我们去记忆。你可以选择一些孩子已经形成习惯,或是他比较感兴的事情,作为触发事件,比如做游戏。如果我们玩完这个游戏,那么就去吃饭。这样他更容易想起去做另一件事情。
3.增加孩子行动的自主感,归属感,胜任感。
自主感,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让他自己去挑牙膏和牙刷。有没印象你小时候总会感觉,自己动手洗过菜的那顿饭菜总是特别好吃?孩子自己参与了这件事后,他会对这件事情有更多的认同感。
归属感让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你可以让刷牙变得更好玩些,用绘本的情节迁移过来,比如表述什么颜色的虫子在牙齿里面。你可以给他唱童谣,转移注意力,这样也更容易坚持。刷牙之前你可以用哈口气的方式,前后形成对比。更重要的是,接受孩子不愿意刷牙的情绪,及时安抚。
胜任感,把孩子完成刷牙过程,拆解成一些更容易完成的动作。比如孩子自己进洗手间了,自己挤好牙膏了,都要及时夸奖,给予他及时反馈,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一个小任务后带来的喜悦。可以做一个可视化的表格,每刷一次,在上面画个牙虫,并简单写下感受。每隔一段时间就鼓励一次——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不光是刷牙问题,掌握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是困难的, 对于一个孩子更是困难的。孩子的习惯一旦形成,会影响他一辈子,所以必须足够重视。在帮忙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家长的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要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不能因为一时失败而跟孩子发脾气,甚至打骂。育儿育已,在育儿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家长先从自己做起,给孩子竖立好的榜样!你要相信,身教的力量大于言传!
注:本文观点来自《Dr.魏的家庭育儿宝典》第063期文章。
2017年8月13日 于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