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群雄逐鹿黄巾起,天下三分始太平」。
东汉帝国经过一百五十余年风霜雪雨,再次行将就木。而将东汉引入坟墓的开棺人即是钜鹿人张角,以原始道教为基础,席卷八州的黄巾起义,凭借的却是一本奇书《太平要术》。
那么,历史上《太平要术》是否真实存在?
以中国道教史上重要道藏之一《正统道藏》为参考,并无《太平要术》此书。但与之相近的却有一部曰《太平经》。《太平经》虽于今人而言,有些名不见经传。
却是三洞四辅诸经之中,最为古老的一部,是被「早期道教」奉为经典的典籍之一。
那么,《太平经》究竟蕴含了怎样的秘密,能够辅助张角组织起如此规模庞大的起义,又是否如同《三国演义》所言,可以呼风唤雨……
事实上,在汉朝时期出现了三种不同版本的《太平经》。
其一,是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依据燕、齐一带海上方士所流传的邹衍学说改编而成的《天宫历包元太平经》。
其二,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所传《太平洞极经》。六朝梁陈间,孟安排作《道教义枢》时,尚未亡佚,至北宋真宗天禧年间,张君房作《云笈七签》时,则言‘今此经流亡,殆将欲尺’。
其三,是于吉所传《太平青领书》,同时也是《道藏》中残存之《太平经》。
总之,此经属道经早期著作,依旧保有朴素观念。在修道方面,也只是提出辟谷、食气、养性、房中、占卜、堪舆等修身养性之术,并无‘呼风唤雨’之荒诞无稽。
那么,三种不同版本的《太平经》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因果关系,三者如何区分?
据《后汉书·襄楷传》载,“顺帝时,山东琅邪人宫崇入京师洛阳,献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号《太平青领书》。”换言之,于吉与张道陵所作之书属于同一时期。
今残本《太平经》中,「天师」与「真人」之对答随处可见,残存「洞极」之语亦有二十几处。
进而推之,《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二者应名异实同,互有遗存,或是「一书二名」,抑或参考文献同宗同源。同时二书的思想源泉,应源于西汉时期的《天宫历包元太平经》。
于吉是北海人,北海国即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一带近渤海处,西边与临淄县接壤。宫崇则是琅琊人,琅琊即今山东省东南边界近黄海处。而得神书之地曲阳则属东海郡,即今江苏省邳县,西北面与山东省连界。
从地理位置而言,三者比邻皆属于如今的山东半岛一带,多属于齐地范围。
同时,编纂《天宫历包元太平经》甘忠可乃是齐人,籍贯隶属山东省临淄县一带,比邻北海国。《汉书·李寻传》载,‘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教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刘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众,下狱治服,未断,病死。’
即甘忠可被诛后,此书由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信徒传入民间。
考《汉书·地理志》,重平县属渤海郡,容丘县属东海郡,东郡属兖州,皆位于燕、齐境内。如果向前追溯,邹衍即是战国末期齐国人,而《太平经》亦继承了其五德终始学说。
可以说,《太平经》的传承始终在齐国一带,一脉相传而来。
《太平经》成于西汉成帝,又《李寻传》载 ,甘忠可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赤精子即汉高祖刘邦。
后以‘假鬼神罔上惑众’之罪而被下狱,而病死狱中。
汉哀帝时,甘忠可的学生夏贺良再献《太平经》,参《哀帝纪》载,“六月,诏夏贺良等言赤精子之谶,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号。”并劝哀帝改换年号。
至八月, 因夏贺良之言无果,亦被哀帝以‘反道惑众’之罪,下有司伏辜。
顺帝时,琅琊人宫崇献《太平经》,未予理睬。后参《后汉书·襄楷传》载,“臣前上琅邪宫崇受干吉神书,不合明听。”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
汉桓帝时,襄楷又献《太平经》,而“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臧之。”同样未受重视。
后张角颇有其书焉。而张角获取《太平经》的途径唯有两处:
其一,琅邪宫、襄楷等信徒处应有藏书。
其二,宫廷藏书,参《襄楷传》载,桓帝时襄楷 献书虽未被接纳,但却被有司收藏入宫廷之中。
又《襄楷传》载,‘及灵帝即位,以楷书为然。’即灵帝对《太平经》十分认同。
太平道能够席卷八州,离不开灵帝对于《太平经》的认可与支持。否则张角以《太平经》在民间传道,早被朝廷禁止,又岂会传播数十年。
故张角从民间信徒处获取《太平经》的可能性更大。
《天宫历包元太平经》是邹衍五德论的继承,于吉的《太平经》更是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后张角依《太平经》所创之太平道,以黄巾为标志便是依经文中五行衰旺之理。
汉尊火德,代汉而兴者必是土德,而土色黄,故带黄巾,提出“黄天太平”的口号。
且《太平经》言: “天以道治,地以德治,人以和治。天地人三相得,乃成道德。天主生,地主养,人主成。上士法天,其道乎;中士法地,其德乎;下士法人,其仁乎;非此三统道德仁,非为太平之君矣”。
所以张角兄弟三人才会以天公、地公、人公相称。
张角的黄巾起义虽以失败告终,却给予东汉皇朝最为沉重的一击,拉开了三国历史的序幕。而这所有的一切皆始自这部《太平经》,并在幕后推动着历史的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