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围城
晋景公二年(598BC)冬,由于郑国的首鼠两端,试图同时讨好晋楚两国,导致楚庄王率军北上围郑。经过半个多月的围城,郑国难以支撑,便想要求和。但是按照惯例,无论是战是和都需要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未料想此次占卜的结果竟然是求和不吉利。在这种紧要关头,郑国人所能依赖的唯有祖宗和神灵,如今神灵不允许求和,郑国人就只能选择与楚军继续对决。
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晋楚两国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通常都不会直接对决,因此他们争霸主要的焦点全在郑国的身上,围绕郑国展开的拉锯战一直不断。这对晋楚两国来说,无论胜负或许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但是对于郑国就不同了,他们是晋楚拉锯战的直接受害者。与其他诸侯国仅仅需要向霸主纳贡不同的是,郑国不仅要纳贡,还要充当晋楚交战的主战场,由此带来的各项损失难以计数。
郑国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战争消耗中渐渐疲惫不堪难以支撑,于是便想要改变策略,同时侍奉两个大国,意图转移双方争夺的焦点。然而事情的发展终究是不受郑国控制的,郑国的这种想法反而激怒了楚人。如今郑国想要求和而不得,便只好决计要与楚国玉石俱焚。于是就再次占卜,想问问祖先和神灵,让郑国人在太庙祭祖,号令全民出动所有的战车军械与楚军决战是否吉利。
祖宗神灵似乎也想要激发郑人的斗志,于是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于是身处国都的所有郑人都聚集到祖庙内号哭,哭声震天动地,守城的将士听到之后也忍不住内心的悲伤放声大哭。哭声传到了楚军营中,楚庄王听到了郑国人如雷般的哭声,心中不禁也犯怵了。
俗话说哀兵必胜,郑人如此的恸哭,恐怕是早已下定了与楚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如果此时再继续围城,即便是最终打下了郑国,楚国也会损失惨重,得到的也只会是一个尸横遍野的死城,讨不到任何好处。既然如此,倒不如暂且退兵以避开郑国人的锐气。
看到楚军退却,郑国人赶紧抓紧时机修缮城墙,并派人向晋国求援。然而让郑人料想不到的是,他们的阵营中出现了叛徒。郑国大夫石制希望借助楚国的力量扳倒郑襄公,扶植公子鱼臣为君,便跑到楚军营中与楚人联络,协助楚人攻郑。楚军立刻回军,经过了三个多月的苦战,最终攻克了郑国。楚军进城时,郑襄公袒背牵羊,向楚王表示认罪臣服。楚庄王同意退军三十里,由潘尪代表楚王与郑国结盟,郑国则派子良到楚国做人质。
楚军伐郑的消息早就已经传到了晋国,按照常理,晋国即刻派兵前往救援本来就是题中之意。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楚国围攻郑国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晋国竟然按兵不动,直到晋景公三年(597BC)年四月份,晋国才缓缓出兵相救,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内阁重组
晋国自赵盾去世之后,便由上军将郤缺越过荀林父担任正卿,然而郤缺主政不久,便于景公二年去世了,晋国国内的贵族就开始围绕内阁六卿的职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原先的六卿中,赵、郤两家的势力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随着六卿成员的先后去世,原本的内阁成员就只剩下了荀林父和赵朔二人。
荀林父自晋文公时期就开始担任中行将,到赵盾执政时已经进入了六卿,后来又长期居于内阁二号人物(中军佐)的位置,在晋国诸多的贵族中资历最深,属于实实在在的实权派。与之相比,赵朔虽然有郤氏、韩氏等贵族的支持,但因为年纪轻资历浅,无法与荀林父展开竞争,中军主将的位置自然而然地就由荀林父递补。
对于内阁中的其他空缺,晋国各大家族都跃跃欲试,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其中究竟有多少腥风血雨我们已不得而知,可是通过最终形成的内阁组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这次形成的新内阁由荀林父、先毂、士会、郤克、赵朔、栾书主持,晋国实力最强的六家各占据一个席位。
赵、郤两家虽然势力很大,但是因为过去垄断内阁多年,使得其他家族对其都有嫌隙,因此在这次的权力分配中,郤、赵两家也只占据了两个席位,而且也只位于内阁的第四、第五的位置,与赵盾、郤缺执政时的情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这样的安排郤赵两家自然大为不满,身为中军主将的荀林父无法理顺各方的关系,只好作出妥协,在六卿之下又设立了六大夫。六大夫分别由赵括、赵婴、巩(士)朔、韩穿、荀首、赵同担任,这其中除了巩朔、荀首分属士、荀两家之外,赵括、赵婴、赵同,加上党于赵氏的韩穿,赵氏的势力在六大夫中占据四个席位。再加上郤、赵两家在内阁中的两个席位,赵氏党人实际上在六卿六大夫的格局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荀林父希望以此能够平衡赵氏与其他家族的关系,用地位低于六卿的军大夫职位来换取赵氏的支持。这种人事安排看似讨巧,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反而使得荀林父自己进一步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以至于在与楚国作战时,三军卿大夫各执己见,各行其是,荀林父完全无法控制局面。
战和不定
此次的人事调整迁延日久,到晋国出兵救郑到达黄河北岸时,楚国早已与郑国签订了城下之盟。见此情景,荀林父考虑到三军将佐之间矛盾重重,如果贸然与楚军对垒,很难保证晋国会取得胜利,于是就想回国略作修整,等楚国退军之后再找郑国兴师问罪。
内阁三号人物(上军将)士会也同意荀林父的意见,他认为为兵之道在与选择对方的弱点下手,如果对方昏聩军令不整就可以打,可如果对方军纪严明、政令得当,就需要掂量掂量了。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在晋襄公死后,赵氏与狐氏争权,士会受赵盾委派曾前往秦国迎立公子雍。不想护送公子雍的秦军到达令狐时,被赵盾趁夜偷袭,士会不得已逃往秦国。后来的河曲之战中,士会为秦康公献计,几乎导致晋军败于秦军。赵盾忌惮士会在秦会对晋国不利,因此才设计将士会骗回晋国。
从士会为数不多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视谋略的人,他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对手楚国的局势。楚庄王对楚国内政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改革,此时的楚国,无论是礼仪德行,还是刑法政务都井井有条。他又能依照礼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他所选任的新令尹孙叔敖,也是一个政治能力极强的人,他在内政和军事方面都很有建树。
内政方面,他根据楚国的现状重修了法典,使得国内的各行各业,士农工商各依其时,各安其业,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征战,楚国国内的一切都依旧井井有条。军事方面,他新创了一种荆尸之阵,将楚国军队分成前、后、左、右、中五个部分。主帅自居中军负责制定作战策略,右军跟随中军行动,左军负责后勤补给,前军负责开路探查敌情,后军以精兵压阵拱卫中军。同时他还统一了传递指令的旌旗和号令规则,使得各军可以协同配合遥相呼应。
平定了若敖氏之乱后的楚国,此时正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各方面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楚国军队也都斗志昂扬,有很强的进取心。面对着这样一个焕发新生的国家,和一支锐意进取的军队,我们很难说会有必胜的把握。因此不如避其锋芒,待时而动,而不是在敌人气焰正旺的时候与之正面冲突,毕竟一味地以硬碰硬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然而士会的这番分析却无法说服内阁排名第二的先毂,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想要撤军的时候,先毂突然站了起来,傲慢地说道:“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我们的军人都是有血性的,我们的执政大臣统御有方。现在郑国已经被楚国攻克了你们不去救,让其他诸侯怎么看?楚军就在前方不远的地方,你们不去追击敌军,反而在这里讨论想要撤军,你们的血性都哪里去了?就因为我们的无能,失去了诸侯的支持,将霸主之位拱手相让,还不如去死。”
先毂满是激愤地宣泄自己的情绪,用血性、勇敢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词汇来贬斥主张撤军的荀林父和士会,看似义正言辞铿锵有力,却完全不顾这样做的后果。他接着说道:“现在我们已经兴师动众到此了,仅仅听说敌人势大就龟缩不前,这不是大丈夫的所为。诸位可都是军队的统帅,却尽做些缩头乌龟的事儿,我先毂实在不齿与你们为伍,你们尽可以退兵,我自己去就行了。”话刚说完,也不理会其他的公卿,径直带着自己所统领的中军一部渡河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