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芍药
时间:2022/12/28
分享天数:236
《古文观止》之《留侯论》——苏轼
老话说:“小不忍刚乱大谋”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说:真正勇敢的人是能够忍辱负重的人,而不是好勇斗狠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人体的基因当中,遇到危险的时候,本能面对的两种方式就打或逃。即使是面对问题有冲突也不能说是错,这是本能使然,但这却反应了一个人有没有智慧。
《留侯论》的主人公——张良(子房)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给了我们一个教科书式的示范。
先看圯下受书的故事
张良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鞋子扔到一边,不但让张良去给捡回来,还让给老人穿上。事后告诉张良,五天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
五天后,张良按时来,但老人已经在等着了。老人斥责到:“与老人相约,你怎么迟到了呢?我今天先走了,你五天后早点来吧。”
又五天后,张良半夜就前往相约地,等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就是应该这样嘛。”随后只见老人拿出一卷书《太公兵法》,交给张良
据说,这是一部奇书,张良辅佐刘邦的打天下全靠这本书。
张良的第二件事
项羽围困刘邦,刘邦要韩信回来救驾解围,正好韩信灭了齐国,手握重权,一听刘邦受困,要求刘邦封他个假王当当。
刘邦听到了怒气冲冠,经一旁的张良劝说,刘邦说到,韩将军当之无愧,做什么假王,要当就当真王。
这两件事,看似没有关系,而作者苏轼认为,张良本来就很有才华,只是缺少忍耐的能力。
为什么说张良没有忍耐呢?《史记》中记载,历史上有三人刺杀过秦始皇,而张良就是其中之一,为之差点要了命。
所以,老人给的是什么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人不断的对张良的磨练,让他学会了忍辱负重,这才是老人真正想教给张良的东西。
以至于后来他在劝说刘邦解困。
苏轼把张良的三件看似没有关系的事情勾连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千古文豪非常了不起的见解。
他把真正的勇敢分成两类:
1、表面上看到的勇敢,即本能反应。
2、有大目标,勇于忍受耻辱,是更了不起的人。
同时这篇文章给到我们非常重要的启发: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是能忍的人,而不是好勇斗狠的人。好勇斗狠,你可能能够逞一时意气,逞口舌之快,但你很难实现远大目标。
如果你真正有远大的志向,要忍受眼前的屈辱,忍受眼前的苟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