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所说的四句偈,到底是如理实见分第五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还是结论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一个千年谜题,可谓是众说纷纭。以我个人理解,偏向于前者。
《金刚经》中“不著相”是其论述的焦点。诸如,“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等等。我所理解的“不著相”或“无相”,有四层意思:一是不要只注重形式的东西;二是要辩证的看待一切事物;三是不能以私欲之心修佛法;四是佛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靠个人体悟。
学佛法什么是形式的呢?比如,有的人见庙就近,见佛就拜,当然这种形式化的东西迷信的成分更多一些;还比如,有的人在盘腿打坐,心里想的确实乱糟糟的东西,或者认为盘腿打坐道就跟着来了;再比如,有的是人认为访遍名山名寺,自己就得到了。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本身就有一种装模作样的意思,并不是为了体悟佛法而来。《金刚经》上有句佛给自己的注解:“无所从去,亦无所从来,故名如来。”佛在哪里,不是去拜佛,而是在于你的心念在哪里。只要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正如有首古诗中所言:“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金刚经》中充满了否定之否定,也充满了辩证法。比如前面说道的“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从字面意思理解,是说你想象的佛庄严的样子其实并不是佛的样子,而是你想象出来的,不是真的庄严,而是叫做庄严而已。所以,任何事物一著相就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各朝代塑造佛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各种样式的都有,其实也是都是想象出来的,并且也不是拜了这些佛就得到了佛法。《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也说“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因此,有的人认为念佛就是佛法、参禅就是佛法、念咒子就是佛法或者拜佛就是佛法,这些都是错误的。其实学习佛法并无定法,正如佛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定与不定都在你的心里。
为什么说不能以私欲之心修习佛法呢?《金刚经》中讲“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人生的一切痛苦烦恼都是从这四相而来,而任何一种相都与私欲有关。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四相也是人的四种观念。去我相是祛除以我的利益得失为中心的观念;去人相是做到人人平等;去众生相就会众生皆佛;去寿者相就会看淡生死。但是,做到这些何其难。就拿一项来说,很多人到庙里拜佛,花点香火钱、供果钱就要求菩萨满足或保佑家庭好、身体好、升官发财等样样皆好。这又怎么可能呢?如果真能这样,菩萨可真是不好当了。正如古人有首诗中写道:“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出门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佛祖一样也是不会满足你那些私欲要求的。其实,自佑才能多福。
为什么说佛法要靠悟呢?整部《金刚经》读下来,不过是一些须菩提与佛的对话,有那些智慧要靠自己体会,里面并没有给你真正的答案。比如,《金刚经》中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是说佛法对于每个人而言所得所悟也是有差别的。还比如,《金刚经》中说“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连如来在燃灯古佛处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佛法,何况我们常人呢?!佛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得与不得即是相对的,也在你的修行里,并且关键是看你悟道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