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阅读记录里,看到青梅在读这本书,也从她的朋友圈了解到,她已经有了小宝宝啦~青梅一直是我很喜欢的那种女孩子,可以说是偶像吧,或者说是榜样。
她的《轻松思考》课程在网易云课堂,已经有3699个人学习了,无论是关键模型还是案例应用,都用有趣的图文呈现出来,就像看连环画一样,好学又好用。我想跟着这样优秀的青梅的书单去开启2020年的阅读计划~
我想象过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我有一个愿望:希望他能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独立生活的能力,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因为我的先生是一位有超常能力的功能人,目前在意识领域未来科学层面,如果“三层物质理论假说”得到验证,那很大概率,我们的孩子也是会有超常的继承,所以我必须在超常和常态两个方面都深研,以保障给他提供到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无条件但有原则的爱。可能这么想是错的,哈哈。
带了数年的青少年健康开智训练营,我发现很多家长心中好孩子的标准都不太一样,但大多其实是期待孩子不给自己添麻烦,便直截了当去用各种方式做孩子的“主宰”,引来孩子更多花样的叛逆。甚至有的家长把孩子送来训练营,是对孩子无可奈何,想要我们替他们“调教”孩子。
来了训练营之后,我们给孩子提供新的环境,可以让他们抛下之前的任何负担,这些可能不那么乖巧顺从的孩子可能让我们为难过,但爱他们和被他们接受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理解无条件的爱。我们不调整孩子,只是让他们互相影响,自主改变。
我读书是喜欢从封面和序开始看的,序里的几句话就让我触动很深,“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父母对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他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无条件的爱,面临真正的挑战在于孩子能否从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当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我们的意图如何。”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我从小泡在办公室里,知道他们除了讨论自己的学生多调皮之外,大多是讨论自己的孩子多无奈,爸爸妈妈在言语中也在向我表达,我们的基础条件是不如别人的,我必须靠自己的努力离开这个小县城,去看看更好的生活,更大的世界。
虽然爸妈没有明确要求我的成绩,但总是提醒我不要浮躁,不要骄傲,也总是会讲一些案例“吓唬”我,或者说警告我,不管他们的初衷是什么,我接收到的信号,就是我暂时没什么可回报父母的,除非遵循他们暗示给我的好的标准。
因此,我自己一直是很讨好父母的,无论学习成绩还是外在表现,在县城里,都做到了“别人家的孩子”的样子,遇到事情我会跟爸爸妈妈讲,请他们帮助我做正确的决定,他们允许我有别的想法,但他们最终也是会说服我的。
所以慢慢我就不再思考,不再判断,但心里还是会有不甘,很想试试不听话的后果,但他们总会向我诉说生活的不易,我又不忍心去让他们伤心,或者怕他们失望,确实内伤了一段时间。甚至在高中,突然对数学有点迷茫,成绩进不了前几名,就非闹着要留级,我曾经受过的表扬,那时全部化成了压力:我不再是别人眼里只听课不写作业就能考第一的大神。我多年自信的基础就此崩塌。
那时候我认为,周围人对我的爱是因为我达到了他们期望的标准,而不是因为我是谁,或许这就是这本书里提到的“有条件的爱”吧。
大学到很远的哈尔滨,8个人的宿舍,住了来自7个省的同学,另一个河南的同学成绩很优秀,不久就转系了,剩下我们7个。我的确是个糟糕的室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表达自己,也不会理解别人。
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有不同价值观、不同习惯的同学、朋友,我突然不知道该对谁“唯命是从”,直到大二,我见了很多想成为的人,才隐约有意识去想象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相比于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何同学,我有自主意识太晚了。我真的不希望我这种遗憾再继续,所以我在准备要宝宝之前,想尽可能多的去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同时实证意识领域未来科学理论的内容,也许这么打算也是错的,哈哈。
果然,往后看到了这句话:要时时反问自己,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乎他们的真正兴趣和需要?
这本书好像给我的不是一个需要严格遵循的指导说明书,而是思想上的灯塔,照亮想为人父母的心海,掌舵的还是自己。
(突然好像有点理解马老师提出要做人体健康的说明书,却迟迟不作出条分缕析的行动指导方案,总是引导大家内求调心的原因了)。
明天继续阅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