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多久没有写过读书笔记,为的这一篇,我用了3天的时间重温了多少年前曾看过的《长安乱》。也许是真的和年龄有关,昔日,我用半年的时间去看这本书,却没有今时用三天的时间看得透彻。或许我以这样的开头来写以前读书笔记不是那么合适,但早已形成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在看完韩寒的《长安乱》之后,我忍不住看了一些“大家”对本书的评价。百家百言,但总的来说,多数人是认为本书开头精致,中间平凡,结尾草率。而有人便从这个评价中看出:《长安乱》就是韩寒摆的一盘大棋,他想在棋局结束之际将某种现实的东西深刻揭露,然后,韩寒毕竟太年少,此书完结之时,他也不过21岁罢了。所以,他无法操控这一盘棋局,于是只能草草结尾。对于此类观点,我不禁哑然失笑,却也无法多说什么,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见解自然也不尽相同。
从我的理解来说,《长安乱》确实费解。毕竟现在的我还没经历那日后的诸多磨难,而我经历的距离最近的,也不过只是刚过去的十八年受教育生涯。由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层理解,也是很早就有的理解便是韩寒对于中国现世教育制度的抨击。在书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我:我要去干什么?
师父:你都不知道你要干什么,我怎么知道你要干什么。
我:你们安排了我十八年。
师父:十八年里,你其实从未接受过安排,你只是觉得这些练习有益无害,而且你心里明白若是你出这个寺,你也活不到成年。
我:我是想过,可是为什么?
这是我昔年看《长安乱》唯一看懂的地方,我也便是从此处认为韩寒的这本书就是写的对当代教育的抨击。他将释然在少林寺里待的18年比喻为我们在学校的18年,甚至更长。我们的义务教育在此处似乎也就是被命运安排的18年,按照程序完成小学生到大学生的一次次转变,可是在离开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却又像一张白纸一样,对未来充满迷惑,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哪。而且,学校就似乎成为我们安心碌碌无为而又丝毫不用担心饿死的完美场所。
站在如今的立场,我不能说那时的感悟不对,但那一层意思也确是这本书最浅的意思吧。这3天,我所看到的《长安乱》也不再是那曾经的意思。韩寒坚持认为他所描绘的是武侠而非江湖。说实话,我也确实没能读出江湖的那一股侠气,在一个人未曾意思到自己是大侠的情况下去闯荡武林,而且还稀里糊涂的做了一天武林盟主,却最终为了喜乐放弃一切。
我尽所能,从这本书里看出的只是这本书真是很乱啊。其实,就我现在的理解来说,这本书不能整体去把握,它的每一章每一段甚至每一句都是有着不同的含义,揭露着不同的现实,记得有那么一段,是瓜贵还是兔子贵,一个小点引起百姓的争论,最后大打出手,杀了所有人后,却已经忘记自己最初的观点。这与我们现世中何其相像,为得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争的头破血流,而后来,所争的事已经不重要了,世人只是想要一个赢得结果罢了。
在这本书中,他的朝廷,他的师兄,他的马,还有那一个铸兵器老头,无灵等无不是韩寒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构造。其实,这本书中的感情基调是完全的黑暗,没有任何的曙光。我想,我似乎能理解21岁的韩寒写这本书真正的意思。他被认为是怪才,在高一那年大言不惭对校长说可以靠稿费养活自己,然后毅然退学。21岁那年也是他在赛车初露锋芒的一年。他所承受的社会舆论绝对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而他也不过是21岁而已!
到今天我再看《长安乱》,我只能说,韩寒代表了一个时代。而那个时代早已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