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兔死狗烹定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我们都很熟悉这句古代谚语,也从众多历史故事中一次次地看到了这个定律的实现。皇帝与武将一起打天下,却难以一起治天下,能共患难,却难以共富贵。这类故事常被人们理解为“地位带来的腐化与道德败坏”,或是感慨忠臣良将的悲剧命运。具体到实际情况之中,相似的故事可以被理解为许多不同的原理,诸如皇帝对“功高盖主”者的忌惮,或是功成之后权力重新分配的矛盾等。不过在此,我们主要关心的并不真的是帝王家的私事,而是要思考这对普通人而言是否有更普遍的启示。
与上一节的彼得定律类似,鸟尽弓藏,依然体现的是一种“不胜任”。人们从事某项事业,是因为可以在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与价值,而在事业中取得极高的地位之后,便展现出了极大的“稀缺性”。某些事情离了某人就做不了,那此人的地位自然会更高,且伴随着地位的增高,这些事可能就更离不开他了。这种极高的价值,与极高的地位相互对应,也相辅相成。韩信号称自己带兵“多多益善”,众多开国大将,也都是靠自己的功勋一步一步走上去的。
然而,打仗并非人人能做,享福却是人人能享的。飞鸟尽、狡兔死、敌国灭之后,良弓、走狗和谋臣就会面临尴尬的处境,让自己达到这个位置的能力,在这个位置已经不再被需要,自己原本具有“稀缺性”的能力,此刻已经失去了价值。
我们通常的道德观点认为,有功劳有苦劳,就应该获得回报。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如果“功劳苦劳”仅仅属于过去,而“回报”只能属于未来的时候,主事者在“现在”的时间点切断这个道德因果,反而是对自己更有利的。也正是如此,我们不愿相信“画饼”这种没有现实保证的承诺,如果“付出-回报”的链条时间跨度太大,且被掌握在别人手中,那唯一能维系这个链条的力量就是主事人的“道德感”。而人总是不缺乏合理化自己行为的能力。
彼得定律中,人们因为适合现在的地位而晋升,早晚在自己不胜任的职位上停下来。而在兔死狗烹的故事中,抓兔子的“功劳”过程,与吃兔子的“回报”过程分离,导致猎狗必然坚持不到后半段过程。而与彼得定律不同的是,职位晋升的人可以退回去,依然胜任,而“敌国灭”之后的“谋臣”无法选择“退回去”,再造一个“敌国”。因此也会出现“养寇自重”这种“因为无法退回去,所以选择别前进地太快”的抉择。这种因为消灭了对手,进而也消灭了自己的现象,确实是概念层级的辩证法式的宿命。如果真的处于转折点之上,只能在尽早谋划转型与尽量拖慢转折速度两方面考虑对策。虽然事情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很多“金科玉律”也无非是让我们看问题更清楚,究竟怎么处理也并无一个通解。
为什么现实中有那么多的不胜任?因为人们总会因为“胜任”而离开胜任的领域,只有在不胜任的领域才会停滞不前。而由于前者需要的能力与后者需要的能力并不相同,一次次位置的变化,也是一次次的“转型”。而最大的转型,莫过于一劳永逸地将整个领域、整个行业都转没了,正是“敌国灭,谋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