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教学手段:吟诵为本,以读代析,浅教深出,读写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引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顺势引出吕蒙,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吕蒙由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待”?
并通过课下注释,让学生初步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意思。
二、初读:扫清障碍,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听配音朗读,把握朗读节奏;
学生齐读,整体感知课文。
三、精读:赏析句点,读懂文意
1.从句式和标点符号着手,来揣摩人物对话时的语气语调,理解文意。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从句式特征,启发学生想象孙权说话时的语气,该如何读?
——双重否定句,句号。一种坚决、严肃、不容置疑且充满期望的语气。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从标点符号和句式的特征,思考孙权对话时的语气语调,试读。
——问号,反问句式,带有不悦、责备的情绪。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标点符号和句式的特征,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和心理活动,请学生试读。
——第一句问号,反问句式,语气上扬,表示质疑,感情强烈;后一句句号,语重心长的现身说法,语气趋向缓和,坚定。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看标点符号,揣摩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体会一下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感叹号,感情表达直白强烈。应读出一种难以置信的惊叹,语气夸张而上扬。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看标点符号,揣摩吕蒙得到夸赞后的回答,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活动,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他的内心感受。
——感叹号,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敬重鲁肃却又不乏调侃之意,可以拿腔拿调的舒缓着读。
2.师生互动,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分角色读,力求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在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齐读中疏通文意,弄懂文言故事。
四、品读:文言积累,写法探究
1.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文言词汇,把握课文大意
(1)掌握“邪”“耳”“乎”等语气词的用法,并通过再三朗诵,体会语气词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邪”,反问时责怪、不悦的语调;
“耳”,语重心长的劝诫语气;
“乎”,得到夸赞时洋洋自得调侃的语气。
(2)积累“卿”“孤”“阿蒙”“大兄”等称谓语的含义。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1)以对话推动情节,表现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2)讨论课后练习二,让学生理解运用侧面衬托,留白艺术和对比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的写作手法。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才略如何长进;写事情结果,也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至此,寥寥数语,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识才爱才,吕蒙的学有所成,自然呈现,相映成趣,足显作者文笔了得。)
五、悟读:以读促写,悟出情味
1.请学生分别模仿三人的口吻、情态、语气、身份、地位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突破本课重难点。
2.自主讨论:本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关于说话的艺术;关于看待事物的态度等等)
3.文中多处留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课本剧编写。
技巧指导:
①根据人物的出场顺序,创造性地设计好人物的对白、动作、表情。(动作、表情可在“对白”的后用提示语注明。)
②人物对白不要机械套用课文原话,要在不改变课文原意的前提下,创编更生动、幽默,更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对白
③安排好场景的布置(布景、道具的设计制作及其摆放位置)
④依据课文内容情节的发生顺序,创造性地让一个个人物出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