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辗转流离、贫病交加,这样一个杜甫,读了他的诗后,却不会情绪消沉,反而意志高昂,因为她一生无论在穷困潦倒,始终有一种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面对现实的态度是构成杜甫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绝不在他的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露,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僚世家,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等官,杜氏家族“奉儒守官”的家风,对杜甫的思想和创作一定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是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其他的生平遭际。
一、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
童年时代,杜甫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和盛唐文化的熏陶。他聪颖早熟,刻苦好学,才情四溢,“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落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七岁能诗。九岁能写一手像样的书法,十四五岁时称誉时辈,据说一天上树千百回,只为摘树上成熟的梨枣,带一股野劲儿。
后来,随父亲到长安洛阳。杜甫跟随父亲出入官宦之家,经过齐王李范的住宅,结识当时著名的歌手,后来流落江南的李龟年。
二十岁时,开始长达十年的壮游,漫游了吴越和齐赵。读万卷书之余,行万里路,饱览祖国河山的壮美,过了一段最为豪爽、惬意的生活。
吴越之游三四年后,杜甫考了一次进士,结果落榜了,但是他毫不在乎,继续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齐赵间,他到了当时的热门景点泰山,写下了名留千古的《望岳》,体现了年轻诗人的豪情壮志,乐观自信、充满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后来结识了大唐真正的狂人李白,追随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也结识了高适,三人曾一同携手游历。
天宝五年入长安的时候,杜甫已经是35岁的中年人了。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时,已经是44岁了。杜甫大半生是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富庶的盛世里度过的,这是时代赋予他的生命的明亮、健康的底色,与中晚唐的诗歌比较,杜甫的诗歌在情调,色彩,信心和力量上都带有盛唐的精神。盛唐不可磨灭的回忆,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没有颓废,反而变为光明的理想,照亮暗淡的岁月,支持他坚强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