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一种,手一拱”。种完麦子,男人们就没有什么活干了,可村里的妇女们却闲不下来,马上要过年了,大人们不怎么添置衣服,可孩子们就盼着过年穿新衣,再苦也穷的父母,宁可自己不吃不穿,也要给孩子们添上新衣服新鞋子。那时家中姐妹多,平常衣服是‘新老大,旧老二,补补搭搭归老三’,但不管怎么样,过年了,母亲总会想方设法给我们买上几尺布,做上一身新衣服。新鞋子,母亲每年都会给我们做几双。那时,也有一说法,过年必须穿新鞋,大人们舍不得做新衣服,但新鞋子是一定要有的,那时没有皮鞋,只有靠母亲千针万线做布鞋,那时称穿布鞋为‘走时’,说穿上新鞋来年一定好运。
其实,鞋子的成本不是很高,但很费时费力。将一些破旧得不能再穿的衣服,拆开洗净,较好的留着,不好的就当柴火用。洗干净的布,把它趁潮一层层码起来吹干,等到天气好的时候,几个妇女一起,早早地搬出小桌子或者门板,用面粉做成浆糊,在门板或桌面上,先放上一块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整布,涂上浆糊,一层布一层浆糊,中间几层则由大小不等的旧布拼凑起来。到第八层,也就是最后一层,再用一块整布蒙上,晒干,平放在家里由做鞋底用。如果是鞋帮,只有三层布就可以了,因为鞋帮容易踢破,一般都会选结实一点的布糊。
鞋样子一般是用硬骨低剪好的,也有少数是用费报纸剪的,上面用笔标好码数。平常不用时夹在书本里,等到做鞋时取出来,平放在糊好的浆子上,用线“三针大跨”地固定好,按大小头颠倒着剪开,按浆子的大小排,如果能排大的就尽量排大的,遇到边子或者角落,则剪成小孩的鞋底,反正不浪费,一片片剪下来,四层叠起来,用线固定住。那时,做鞋底主要有两种,一种‘百页底’,看上去干净漂亮,只是多费材料。一种是毛底,做也是一样,只不过省点钱而己。那时候,我妈每年都给我们姐妹三做双新鞋,最起码一双‘百页底’的松紧口,一双毛底的‘河歪’棉鞋。‘百页底’就是用‘白斜纹’布剪成三厘米宽的长条,沿着鞋底边,一层一层地滚起来,在最上面铺几层碎布,用一块整布蒙起来,就可以纳鞋底了。但也要注意噢,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一顺跑’,必须把有碎布的这一面朝上,这样不能错掉,穿在脚上也养脚。
母亲把棉花用棉锤拧成线,再用几股线搓成绳,大约每根一米长。在鞋绳的顶头,用一根小线‘贯头’,穿上一根二号针,就可以钉鞋底了。钉鞋底也有讲究,先要在鞋底的四周‘走边’二圈,再在中间钉一条直线,然后再一行行地钉,每针都对着上一行两针之间。钉好的鞋底,你拿起来看,就像用尺子打成的小格子一样,密密麻麻,但却整整齐齐。毛底的做法也差不多,只是没有用斜纹布包着。鞋底钉好了,和漂亮的鞋帮子,一起‘上’起来就是一双又舒服、又漂亮、又省钱、又养脚的鞋子了。到了十七、八岁时,母亲也教会我做布鞋。
到现在,我每年还会做上几双布鞋,虽然平常出门我和爱人都穿皮鞋,但一回到家,我们就习惯性地换上养脚的布鞋,我们就是喜欢穿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