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侃。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如果你也爱思考,不妨点个关注!
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
早上看到微信群里转发某大厂员工猝死身亡的消息,不禁唏嘘。本该大好的年纪,却与怀有身孕的妻子阴阳两隔,留下高额的房贷、无助的妻儿、痛苦的家人。
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算不上大新闻,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湖里,稍作片刻便将恢复平静。
但我却在关掉页面后久久无法平静:可能是引起了当年在大城市辛苦打拼的共鸣,亦或是对当事人妻子两个月身孕、高额房贷无助与冷静的同情,也可能只是作为一名打工仔对活着与打拼之间平衡点的捉摸不透。
事后大抵单位会赔偿给当事人家属一笔费用,但逝者已逝,希望生者能坚强地活着。
此类新闻时而出现,加班也成为同学之间插科打诨、吐槽单位的热门话题。
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当下,效率高并不完全有用,人海战术、时海战术在某些时刻、某些行业还是能起到提高生产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关键作用。所以,加班是在经营性、市场化机制下绕不开的。
很多人会臭骂资本的万恶与无情,但依我来看,这种事儿骂不得老板与公司,因为市场才是残酷无情的。
这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时代。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加班都是必然的选择。落后就要挨打,没活干就要吃不上饭,所以你我还是要理性看待这件事。
假设你我都拒绝加班是不是就不用加班了?恐怕不是。
首先,每个人的物质基础不一样,你一个月挣5000够花,就不能要求每月要还4000房贷的他和你一样朝九晚五,他一定会去找工资高的工作或者下班后打另一份工让明天过得比今天好。所以说,贫富差距不消除,不加班的“共识”就很难达成。
其次,大厂、设计院等吐槽较多的典型加班单位在招聘环节就会告知高负荷、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却依旧阻挡不了各大名校学子过五关斩六将争相前往。这说明了什么?加班不是一个变态的模式,是一部分人在与实现人生目标、养家糊口的需求权衡下默许接受的。
另外,市场机会转瞬即逝,根本容不得你停下来歇一歇。17年的某天小米推出第一款吃鸡游戏,两天后网易推出同款游戏,不到一周后腾讯宣布此类游戏马上上线。一个战场从悄无一人到炮火连天,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别的大厂都在247(24小时×7天),你还敢996(朝9晚9×6天)吗?你不得不加班去抢占先发优势,因为一旦错过了这种优势,可能就再也挽不回来了。
中国每年猝死超过55万,也就是平均每天1000多人,仅次于自杀和意外死亡,位列第三。
既然无法逃脱“996的福报”,如何处理好活着与打拼的关系?
第一还是要呼吁理性加班。呼吁政府健全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例如通过调控适当提高加班费,让原本加班3个小时挣到的钱缩短至2个小时。毕竟多数人只是混口饭吃,并没有太大的抱负与理想。
第二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时刻观察自己是否进入内耗区间,情绪是否健康,身体是否报警。重新审视工作带来了什么,又从身上夺走了什么。毕竟性命没了,一切都没了。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一是健康。这是让自己和身边人幸福的根本。
第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的精力有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用羡慕别人。
第三是乐观豁然。当你认识到生命的尽头终是死亡,就不要再在有限的时间里斤斤计较名与利,这会减少很多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