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景佑(1036)三年12月19日,这天, 眉州的眉山县不像以往雾气蒙蒙,而是风轻云淡,碧水蓝天,云卷云舒,气温也比以往要高一些,是冬日里难得的好天气。
随着“哇”的一声,一个世间传奇诞生了,只见他浓眉大眼,两只大眼珠不停转动着,似乎在打量这个新世界。然后嘴角一斜,好像在表示自己很满意。
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苏东坡。
苏东坡,本名苏轼,相信不少人学习生涯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他的“摧残”。
读书时,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三父子就占了三个名额,被后人称为“三苏”。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虽不如苏轼这般有名,却也是非常人所能比的。然今天我们主人公并非他二人,所以还是说回正题。
东坡先生从小就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他七岁开始读书,但由于此前父亲出门游历,因此他的名字直到十二岁才真正定下来。
苏洵给他取名为“轼”,是怕他才华外露,从而招祸,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的度过一生。显然,这个简单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当然,这是后话。
宋仁宗致和元年,这一年19岁的苏东坡,娶了16岁的王弗为妻。婚后夫妻感情融洽,没多久王弗就为苏轼生下长子苏迈,然而聪明贤惠的王弗却只陪伴了苏轼十年。
在苏轼21岁时,父亲带着他和弟弟进京应试,在那个交通十分不便的古代,父子三人一路风餐露宿,吃尽了苦头。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八月时,兄弟二人皆中举人,举人是考试的第一关,中了举人,接下来就有了应试进士的资格。
次年,欧阳修作为主考官,主持了进士考试。不过在阅卷时,我们的文坛大作家却闹了个乌龙。
事情是这样的,苏轼在考试中倾尽所学,写了一份可谓完美的答卷。阅卷考官梅尧臣看到苏轼的文章后,连声赞扬,自己读了觉得不过瘾,又激动地将它呈荐给欧阳修。
欧阳修读完后也是大加赞赏,欲将此文作者列为榜首。但由于当时为防作弊,像我们如今高考改卷一样,老师是看不到学生的名字的。
因此欧阳修误以为这篇文章是他的弟子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因而判了个第二名。不得不多,这是欧阳修一个自作多情的乌龙。
不过好在兄弟二人都通过了考试,并于3月参加了殿试,此次考试由仁宗皇帝主持。他们兄弟二人正常发挥,最后苏轼为第二名,苏辙为第五名。
至此,苏轼的名号总算打响了,此时粗略一算,父子几人来京已有一年零三个月了。虽然离家已久,但结果是令人高兴的,然后这时,却从家乡眉山传来一个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