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拆页3的实践
现在,大家都是真·宝宝,外地出差,正坐在出租车里。
请想象下:真·宝宝会做哪些事?或者,会提出哪些问题呢?
回答示例:
问:
师傅你前面怎么有那么多手机呀,都装了什么软件呢,你觉得哪个打车软件好用呢?
师傅我傍晚5点左右回市区,那时好打车吗?(因在外地,不熟悉)
观察:
车内椅垫干净、整洁——可能师傅是个很爱干净的人?可能是出租车公司的要求?可能是……?(可以与司机闲聊,加以确认。)
拆页3-重返童心
现象学的态度,就是对世界的新鲜之物充满诧异。如此说来,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是孩子。
大人简单一眼掠过的东西,孩子看到却会对大人展开”为什么"的疑问,这样的感性是我们应该具备的。
我的问答:
- 师傅接单速度好快/好慢。顺下去可以聊聊生意好不好做。
- 师傅车开的好稳/好快。顺下去可以聊聊个人的经历。
- 这路上好堵/好顺。顺下去可以聊聊路上的趣事。
作业二:请大家从三个拆页中,任选2+个实践下,然后po出你的实践经历。
拆页1 比较法
比如说,当我们被问到对一幅画有何感想时,也许只能说出”好”"不好”或者”喜欢””讨厌"这种程度的词汇。在有些情况下,也有人会回答。不是很明白。或”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但是,当还有另外一幅画时,如果被问到:"这两幅画对比起来有什么想法吗?”"哪一幅更好看呢?"就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如果接触某一对象,就要养成"一定要作比较"的思考习惯。能够把握对象的特征,是不让思考停滞的基本方法。至少不会回答”不知道””没什么特别"等。
时间:周一
地点:微信
事情经过:
正好有一位小伙伴来咨询100本书的课程怎么样?
我用了比较法来介绍:『可以想成线上的拆书课,每本书会讲三个拆页,都是最牛的拆书家,很精彩。和线下活动相比更紧凑, 而且可以反复听,缺点是课后有练习』。
拆页2·重新贴标签
中老年人经常批判年轻一代"现在的年轻人啊......",称呼年轻人是”新人类”者"没有朝气的一代",以及最近贴上”宽松世代"等标签。的确这些也不是完全有失偏颇的评价。
二十多年来,我每年会接触100名左右学生,在我看来,他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是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的。只根据自己身边的极其有限的”例子”来断整个群体,是很难得出客观评价的。
虽说如此,标签在某种意义上像向导一样的存在,如果没有任何标签也是不妥当的。但即便说"不要随意给别人贴标签",也不会有人能听取这个意见吧。因此,现象学最重要的态度就是重新替换成符合我们自身特征的新标签。一般来说,即便有被评价为"就是这样的"东西,也不能因此而停止思考。如果认为不切合实际,就有必要深入思考。
时间:周六
地点:赋能班
事情经过:
本周赋能班,给大家分享科学家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牛顿。
大科学家往往很容易被人贴上高大上的标签,感觉特别遥远。作为一名科普爱好者,我觉得不了解科学家就无法了解科学。
所以我努力找了几个牛顿的普通故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转换下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