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第十六》05:老头的忠告——爱好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先生说:对人道德精进有益的爱好有三种,对人道德精进有损的爱好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爱好,以称道他人之善为爱好,以多与贤友相处为爱好,是有益于道德精进的。以骄纵放任为爱好,以怠逸游荡为爱好,以宴饮淫溺为爱好,是有损于道德精进的。
关于“乐”,是最难说清楚的一件事儿。严格来说,它是生物净化演进过程中,在人类身上发展出的奇葩。
孔子当年在齐国得以听闻到失传多年的《韶》乐,曾经“三月不知肉味”,老人家讲:“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应该是文字记载中所描述的孔子最忘乎所以的时候了。
孔子闻《韶》之乐,一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老人家为故弄玄虚而作那样的言论,那样的深情。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从美的事物中获得乐的体验,带有普遍性。三是这种普遍性拒绝对它的一切科学的、逻辑分析。说得直白点,“乐”这种事儿,既客观、普遍存在,又无法用科学、逻辑的语言描述。
那么,在这一认知基础上,我们又为什么要听一个老头儿对于个人爱好——乐的相关忠告呢?
孟子后来也讲人生三乐,所谓“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乍一听,的确坦坦荡荡,仔细琢磨,还是有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就像一个能说会道的人谈了自己的个人感受,我们深深为他的言辞表达所折服,却未必对他所说的内容真正“以为然”。
孔子所讲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仅仅是他老人家的个人感受?
一、益者三乐——指向人心
我们看孔子讲的“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乍一听,都很深沉,与肤浅的声色犬马无关。
“节礼乐”,孔子所讲的“礼”,说到底就是《礼记》中所讲的——“礼者,天地之序也”。是天地秩序在人心和人类社会中的体现。“礼”的要点贵在“中”,所言、所行皆中节,皆恰到好处。而“乐”,在《礼记》中也有一个极简的概括——“乐者,天地之和也”。“乐”的最高原则是“和”,“和”为贵。所谓的“节礼乐”,是遵循礼的中、乐的和,得礼乐的精髓。
“道人之善”,在后来清人李毓秀的《弟子规》中有所阐释和发挥,“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李毓秀把“道”解读为宣扬、表扬,宣扬、表扬他人的善,一则有利于他人更加勉力向前,二则有利于自己有道德精进的动力和方向。再加上孟子所讲的“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意,的确算是一件不错的美事儿。
“多贤友”,“贤友”的背面是“损友”,先前孔子讲“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损友是不是不利于身心滋养不得而知,但一定是不利于人精进向上的。所谓的“乐多贤友”,是以与“多贤友”为乐,以此,精进不已。
我们看孔子所讲的“益者三乐”,差不多都是有内涵和深度的,都是旨在滋养内在人心的。
二、损者三乐——指向人身
孔子讲的“损者三乐”——“骄乐、佚游、宴乐”,似乎都服务于“眼耳鼻舌身”。
“骄乐”,恣意自骄,轻视万物。这是一个人彻底唯我独尊,对他人乃至万事万物皆不管不顾的状态。这种状态爽不爽?一定是很爽的,问题是——爽到极点,物极必反。以“骄乐”为乐,忧苦接踵而至。
“佚游”,放纵游荡,无所节制。这个就更直接了,说白了就是为言、耳、口、舌之爽,无所节制。今天,我们看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刷抖音,几个小时,头都不带抬一下的。这便是新时代的“佚游”。爽完之后,莫大的空虚感接踵而来。
“宴乐”,吃吃喝喝,口舌之爽。孔子自己还讲“三月不知肉味”,可见,比较令人爽的美味,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宴乐”之乐,乐在口舌,沉湎其中,必然有损。
“损者三乐”指向的都是人身,都是对肤浅之乐的恣意。身的恣意带来的必然是心的“行役”,身的肤浅快乐不能掩盖由此带来的心灵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