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遐想
几年来,我一直在探寻历代文人走过的道路,从漠河北极村到三亚海棠湾,从横断山脉东端的都江堰,到南通狼山长江出海口,从黄土高坡到大兴安岭,从东北平原到四川盆地,从三山五岳到岭南海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一直在苦苦追求、探索,追寻绵延千年的中华文脉。
其实,它植根在华夏沃土上,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鲜卑山“旧墟石室”嘎仙洞,到三晋河川的襄汾陶寺遗址,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河姆渡到大汶口,从甲骨文到三星堆处处闪耀着华夏文明之光。
今夏以来,在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从龟甲兽骨上的刻纹找到了我们中华文明的鼻祖,然后再到粤南深圳湾的高楼大厦,适逢华为MateXT全球发售,见证了当今中国最新最现代的文明,也就是说从最古老的甲骨文到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我们走过了上万年的历程。
而江西赣江两岸就恰恰在这历史时间轴的中间点上,如果说春秋是古典文明的第一个高潮,那滕王阁序则代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第二个高潮--唐宋文艺繁荣,深圳则代表了现代科技文明的最近最新的成果。
一篇序,一幢楼,一江水,一座城。
一篇序就是《滕王阁序》,一幢楼就是滕王阁,一江水就是赣江,一座城就是南昌城。一篇序华丽千年,它成就了滕王阁,也闻名了南昌、赣江、鄱阳湖,其“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枕夷夏之交”优越的地理位置,洪都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尽是“东南之美”。江南三大名楼之滕王阁,江因地名,地因楼名,楼因序名。
2024年9月3日,我与滕王阁亲密接触。初秋南方依然酷暑,天气异常炎热,秋老虎的威力非同小可,从滕王阁地铁站出来,距离滕王阁大约还有不到一公里的距离,但是夏天的余威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一行感到热浪滚滚,几乎没有地儿去躲藏。大老远就看见滕王阁的雄姿,可走一走还得一段距离。此去南昌最重要的一站就是慕名滕王阁,与初唐四杰之王勃亲密接触。
思绪超越千年,灵魂飘荡在大唐盛世。
公元675年九月初九,那是秋高气爽的一天,一位英姿勃发、鲜衣怒马的青年乘船从鄱阳湖顺赣江来到了洪都,他从北方来,目的地在交趾(今越南),刚刚经历悲喜两重天的王子安,被朝廷大赦后,第一件事想到的是去千里之外的交趾,看望父亲。
他刚到洪都,因“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受到了南昌都督闫公的热情邀请,参加了一场举世闻名影响深远的盛宴,于是临场发挥,一篇旷世奇文《滕王阁序》横空出世。
八千里路云和月,五十功名尘与土,余读书数十载,教书十余载,研书十余载,写书五余载,与书为友,也算“一介书生、三尺微命”但“有怀投笔,无路请缨”,与勃有同病相怜之隐。
吾是晋地沁州人,恰好今年早春去了王勃的故乡绛州龙门(今运城河津),今夏又踏足四川成都,立秋刚过,而今又来广东送女上学,冥冥之中好像追寻王勃的足迹。王勃从北方到达广东交趾(越南)去看望他的父亲,走的路线就是沿赣江纵贯江西。1300多年以后的我,又是一个秋日,从上党沁州沿着王勃走过的路,开车送孩子去粤东上学,由北向南沿赣江西岸一直纵贯赣州大地,准备穿越大庾岭到达粤东,也走的的是这条路线。
王勃与吾沁州是有联系的,他的祖父王通,隋朝大儒教育家,思想家,曾经在沁州铜鞮石室讲学,其“账下多公辅”,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多出其门下。王勃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于著名教育世家、官宦世家,从小钟鸣鼎食,家风严谨。写出《野望》的大诗人王绩是王通弟弟,他的二爷爷。他的父亲王福畴,曾任太仓博士、雍州参军、交趾县令、泽州长使等官职,无论其家风官风还是文风,风风出名门。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滕王阁临赣江而建,气势宏伟壮观。王勃作序闻天下,举世无双美文佳。王勃才华横溢,在光彩照人的背后,天才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我们只看到了王勃的才华,却不知《滕王阁序》背后的悲剧。
王勃离开长安城后,去了四川。因为当时王勃已经非常有名了,在四川时写了一首《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在四川想念自己的好友又写了一首《寒夜怀友》,表达自己自己虽然被贬,但是自己还年轻,以后一定有机会有所作为。
作者虽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却因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而被当时社会所不容。壮志难酬,所以在这里作者由宇宙的无限而想到人生有限、短暂,表露出对时光流逝却功业难成的感慨。他悲叹“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宇宙无穷,盈虚有数”,透出无法扭转命运的无奈,为自己只能流落南海之滨,无力跻身帝都长安为国效力而感到悲伤。但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正值人生的低谷期,经历了诸多坎坷,心中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和感悟。此时的宴会场景、滕王阁的壮丽景色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既是他文学才华的展现,也是他长期压抑的自我释放。文中流露出的对于人生悲欢的感慨、对于宦海沉浮的体味,情真意切,可见他借此文抒发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
王勃是天才少年。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2024年9月26日星期四